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民国文学教育的一个侧影
~~~
沽上丛话
古籍中的津沽园林(二十一)~~~
~~~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3月14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健吾为何转系?(图)
──民国文学教育的一个侧影
温 华

  1925年9月,已在各种文学杂志上频频露脸、显露出超人创作才华的李健吾考入清华国文系。第一天上课点名,朱自清老师念到他的名字,停下问道:“你就是那位常发表作品的李健吾吗?”“是学生。”“看来你是有志于创作的喽?那你最好去读西语系。你转系吧……”言下之意,外文系才是培养作家的摇篮。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无论中文系、外文系,哪个系的教育都并不必然有益于创作,不过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朱自清的话却有着很不一样的语境,他的建议也绝非空谷足音,而是一代学者的共识。

  事情还要从1898年说起。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试图保住传统文化在大学中的主导地位。以传统学问中最为发达的“文学”为例,文学科(相当于文学系)最初分为七个方向:经学、史学、理学、诸子学、掌故学、辞章学、外国语言文字学。这里的“文学”,还是传统的大文学概念。1919年,北大废门改系,设立数学、理化、地质、哲学、中国文学、英国文学、史学、经济学、法律学等共14个系,在制度上彻底割断了“文学”与经、史之间的联系,为“文学”划定了明确的界限。1925年,国文系又实施分类专修制,分“语言文字”“文学”与“整理国故”等三大类科目。此后,在各大学国文系的具体教学当中,传统的经典诵读与诗词试作教育模式逐渐被文学史模式取代,讲台上的旧式文人最终让位给掌握了“新知识”的研究者,学生更是被明确告知“莫要想到国文系来创造”(1936年闻一多给清华国文系新生的讲话),而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文学。

  国文系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当时学界一直存在两种主张,一种以傅斯年为代表,坚持学术本位,排斥文学欣赏与创作;另一派以杨振声为首,力主“创造时代新文学”。

  1928年,杨振声担任清华文科学长兼国文系主任,与朱自清共同推进国文系改革,明确提出国文系的宗旨为“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学”。如何创造呢?

  一方面要研究旧文学,一方面再参考外国的新文学……生命既在求新,就时时要找新的营养。参考外国文学就是找新的营养。

  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中,清华国文系是中外文学并重。古典文学课程既讲作品又要学生写作,外国文学部分则要求学生必修西洋文学系的“西洋文学概要”等课程,尤其是增加了一门由杨亲自授课的“新文艺试作”,倡导学生创作。如此说来,国文系不是正适合李健吾这样的学生吗?

  李健吾来到清华时,清华的大学部刚成立,国文系的课程以文字、声韵、训诂为主流,杨振声的改革还未开始。1930年,杨振声离开清华,朱自清接替他主持中文系工作,继续推行课程改革,却面对着来自学界越来越大的阻力。1932年11月,清华中文系通过《中国文学系改定必修选修科目案》,课程全面转向国学研究,创造新文学的宗旨从此不再提起。中文系强调创作不过短短的三四年。因此,李健吾并未赶上“好”时候。那么,当时的外文系就真能弥补国文系的不足,有利于创作吗?

  与国文系不同,早期大学里的外文系没有中西对立的包袱和传统资源的负荷,反而一直保持着文学本位的教育模式。有一个小例子特别能够说明当年文学独大的状况。1927年2月,清华西洋文学系接到教育部改进社陶行知先生来函,介绍美国语言学家佛赛博士来校演讲,代理主任吴宓考虑到本校无语言学一科,恐怕演讲过于专门,无人听讲,遂“婉辞函谢矣”。当时的外文系,文学类课程占据了绝对主导,即使是语言类课程“基本英文”也用文学作品作读物。尤为重要的是,所有文学课程,都特别看重作品细读,注重探讨“技术”问题,研究文学表现上之艺术。系主任王文显的戏剧课,指定学生阅读莫里哀的《吝啬鬼》、易卜生的《傀儡家庭》,对两剧作详细的分析。吴可读的“西洋小说”课,指定阅读的小说只有五本:《爱玛》《高老头》《包法利夫人》《罪与罚》《还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王文显等人认为:“中国学生学习西方文学,主要是为了得到启发(灵感),其次才为获得知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知道多少并不太重要,更重要的是他们受到激励,以便他们有能力创造新的中国文学,使之与当代世界的文学作品相一致。”

  说回到李健吾,他在国文系读书两年,病了一年半,并没有系统上课,却得到了朱自清先生的悉心指导,他的国文卷子和旧体诗词,都是由先生亲自批改。1927年9月,他果然依先生之言,转入外文系,跟随王文显潜入外国戏剧海洋之中。李健吾晚年回忆自己的写作生涯,自认为受朱自清影响最深:

  “当时我在清华大学念书,他总是字斟句酌地帮我修改文章。后来我上了西洋文学系,念了些法国东西、英国东西,可是私下里总要找朱老师请教。我是在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李健吾这里谈到的是散文写作,说到他的戏剧创作,则不可否认清华外文系与王文显给他的极大帮助。当年清华外文系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大量西方戏剧理论与剧本,系主任王文显每年都会利用手中经费充实补充,令李健吾与他的同学们(洪深、张骏祥、曹禺和杨绛)受益匪浅。

  身为中国现代最成功的戏剧家、翻译家、散文家、评论家之一,李健吾的成长显然得益于旧文学、外国文学和语言工具的多重滋养。他遵照朱自清老师的建议转入外文系,的确开阔了视野,为自己的创作插上了翅膀,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国文功底和旧诗词训练,他的成功很难实现。不管寄身于中文系还是外文系,像李健吾这样创造新文学的一代人,只有吸收中西文化的双重营养,才能够有所作为。李健吾的例子并未证明朱自清等人的信念,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文化选择和教育之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