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3月1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源远流长的“爱林”情结(图)
贾静怡
《种树图》,徐悲鸿作

  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组织动员人们积极参加以植树造林为主要活动内容的节日,以此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尽管没有法定的植树节,但是自古就有春天植树的好习惯和一些护树的法令法规,一直到民国时期诞生了植树节。

  古代的植树活动和法规

  我国在上古时期就有五谷种植活动,黄帝的妻子嫘祖教民养蚕,那时应有桑树种植。《周书·大聚篇》说:“旦闻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这可能是最早的保护山林的法令。舜还设立了九官之一的“虞官”,处理全国的林业事务。在周代,洛阳的车马大道两侧都要植树,并且设置庐舍,存放食粮,以供守路者食宿。《诗经·召南》有一首《甘棠》诗:“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当时人们就有保护古树的意识,因为召公曾经在甘棠树下判断案件处理政事,公平公正,人们要保护好这棵树,以怀念召公的功绩。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皇帝多次下诏鼓励植树。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月令》说:“是月也,命野虞毋伐桑柘。”当时的官员就知道要防止乱砍滥伐,保护林木。汉朝在漠北一带种植大量榆树,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改善边关驻军的环境,防止匈奴的袭扰。

  据《开河记》记载,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后,采纳大臣建议,诏令百姓在运河两岸广植柳树,以固河基,并制定奖励措施,每栽植一棵柳,奖励绢布一匹。没过几年,大运河两岸已经是杨柳依依,郁郁葱葱,成为一道靓丽的景观。唐人杜宝撰写的《大业杂记》说:“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都至江都二千余里,树荫相交。”

  唐朝是一个森林密布、木材和林副产品十分丰富的朝代。朝廷重视“劝课农桑”,《田令》规定“户内永业田,每亩课植桑五十根以上,榆、枣十根以上。土地不宜者,任依乡法”。通过法律规定在田间种植不同的树种,改善农田周围的环境,防止农田的水土流失。《唐律》有不少条款涉及林业。《唐律疏议·杂律》就规定:“诸于山陵兆域内失火者,徒二年。延烧林木者,流二千里;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诸弃毁官私器物,及毁伐林木稼者,准盗论,即亡失及误毁官物者,各减三等;诸占固山野陂湖之利者,杖六十;诸盗园陵内草木者,徒二年半。若盗他人墓茔内树者,杖一百。”这些都是以森林保护为重点内容的国家法律。

  宋太祖为了巩固黄河河堤,于建隆三年(962)九月下诏:要求汴京与周边地区的官吏和民众在黄河、汴河两岸堤坝上种植柳树、榆树。各地官民都在黄、汴堤坝上植树造林,使得黄、汴堤岸及其周围地区形成了小型生态系统,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宋朝还规定垦荒植树者可以不缴田租,植树成绩好的官吏还可以晋升一级。宋代法律规定禁止民众砍伐桑树、枣树作为柴薪,“民伐桑枣为薪者罪之:剥桑三工以上,为首者死,从者流三千里;不满三工者减死配役,从者徒三年”。毁坏木林者最低面临三年刑罚,最严重者甚至要被处死。

  元世祖忽必烈专门颁布了《农桑之制》,规定每丁每岁种桑、枣20株,如土性不宜,可改种榆、柳,均以种活长成为数,并由各级官吏督促实施。当时河南府及所辖各县在道路旁植树造林,谁敢“非理砍伐”,一概按律治罪。

  明太祖朱元璋以农桑为国之本业,规定“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对利用空地植树的实行免税,而对不完成植树任务者惩罚,对砍伐树木者治罪。

  清朝时,朝廷要求地方官员劝导百姓植树,并禁止非时采伐、牛羊践踏及盗窃。据有关史料记载,乾隆帝曾规定永定河护河的兵士每人每年要种柳100棵,并且对树苗的规格、栽植标准有严格要求,要保证成活率。为鼓励永定河沿岸村庄的民众广泛植树,清政府还制定了若干奖励办法,每户植树五十株以上者,予以奖励;百株以上者,另外加奖;千株以上者,予以重奖。乾隆皇帝还总结出植柳的经验,写成一首五言诗:“堤柳以护堤,宜内不宜外。内则根盘结,御浪堤弗败,外惟徒饰观,水至堤仍坏。此理本易晓,倒置尚有在。而况其精微,莫解亦奚怪,经过命补植,缓急或少赖。治标兹小助,探源斯岂逮。”碑文至今仍立在永定河金门闸东侧。

  民国时期曾有三个植树节

  中国古代一直没有一个法定意义上的植树节,直到民国时期才设立植树节。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初,他上书李鸿章,谈到中国为什么日益贫困,以及解决贫困的根本之道:“是在急兴农学,讲求树畜,速其长植,倍其繁衍,以弥此撼也。”可惜当时李鸿章忙于军务,未接见他,孙中山仅领得一张出国考察农务的护照。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期间,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

  我国第一个植树节的设立是中国近代著名林学家、教育家凌道扬先生倡议的。凌道扬,广东省宝安县(今深圳)人,中国近代林业事业的奠基人和中国林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他1912年入美国麻省农业大学,后入耶鲁大学林学院,1914年获耶鲁大学林学硕士学位,是中国获得该学位的第一人。凌道扬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与热忱回到祖国,致力于森林科学的研究和宣传普及工作。凌道扬曾自述从美国学成回国时的情形:“已有之林木,旦旦而伐之,荒芜之山麓,一任若彼濯濯耳,故所谓森林,遂未之见,所谓造林,尤未之闻。”1914年,凌道扬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森林法》,于同年11月颁布实施。1915年,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看到祖国遍地荒山秃岭,一目十里,濯濯不毛,联名上书北洋政府,倡议以每年清明节为中国植树节。

  北洋政府于1915年7月31日正式下令,规定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并于次年在全国推行。1916年清明节,北洋政府在北京西山马金顶举行了中国第一个植树节典礼。代袁世凯出席典礼的官员要求全国各级地方政府、部门都要在植树节期间指定地点,选择树种,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活动,各级政府、机关、团体、学校要如期参加。由此京城也加大了树木种植及管理,进一步明确了林木看护为警察厅的职责之一。每年春季,由各城区巡警在辖区马路两侧栽植行道树,对损坏树木者进行处罚。

  为了更有利于林业的发展,凌道扬于1917年发起创建中国第一个林业科学研究组织──中华森林会(后易名为“中华林学会”),并被理事会推举为首任理事长和中华林学会第二、三、四届理事长。该会宗旨包括:提倡森林演讲,筹办森林杂志,提供林学咨询,建设模范林场。1921年3月,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份林业科学刊物《森林》创刊(后易名《林学》),凌道扬在该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温差较大,清明节作为植树节仅对北方地区适合,对南方来说实在太晚,已经过了植树的最佳时机。如当时的湖南省都督谭延闿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定在每年的春分为植树节。1916年12月训令各府、州、县植树造林,开办林务,建立各级林业公会,颁布林业公会章程,省督府内设“林务办事处”。配备四名林务督导员,巡回各县督办林务。聘请林业专家凌道扬来湘讲课,传授育林技术。1917年3月21日春分日,湖南省公署原定当天前往岳麓山植树。但是,这天天降大雨,没能成行,于是推迟到3月23日上午,在岳麓山正式举行植树节典礼及植树活动,谭延闿率领政府各部门的大大小小官员前往岳麓山植树,所植树木为柏树。谭延闿在仪式上发表演讲:“古书称岳麓山昔为林木茂盛之地,所谓唯楚有材,但如今的岳麓山却童山濯濯,今日举行植树节典礼,乃为人民提倡植树观念。”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3月1日,在孙中山逝世三周年之际,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119次会议上,做出了如下决议:总理逝世纪念日,各地举行植树,以为植树造林之提倡。国民党中央政府于3月2日通电各省,以孙中山的逝世日3月12日作为植树节,并于3月12日下午在紫金山拜谒中山陵,举行植树典礼,政府各机关、各团体万人以上参加。

  新中国义务植树蔚然成风

  因为连年战乱的毁坏,新中国成立之初,森林覆盖率仅有8.6%左右,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所以,植树造林、保护美丽家园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生态奇迹。

  1950年8月,中共中央批转华东局《关于禁止盲目开荒及乱伐山林的指示》指出,要封山造林,严禁烧山与乱伐山林,要有计划地采伐林木;1951年9月,中共中央转发华东局《关于加强林业工作的指示》再次指出,要大规模开展封山造林运动,使十年二十年后可抚育成林。要结合全面性植树造林运动,普遍进行封山造林、育林;1956年1月,中央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提出,在12年内,绿化一切可能绿化的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上,只要是可能的,都要求有计划地种起树来;是年3月,毛泽东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开启了持续不懈的绿化祖国征程;1958年4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大规模造林的指示》,要求迅速地大规模发展造林事业。为了使造林运动得到普遍地、有计划地发展,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改变我国森林不足和分布极不平衡的状况;1958年8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北戴河会议)指出:“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都绿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

  1979年2月23日,在邓小平提议下,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正式通过“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的决定”;1980年3月12日,在新中国第一个植树节到来之际,邮电部发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特种邮票;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在法律上为每个适龄公民规定了每年植树三至五株的义务;1982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规定“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男11岁至60岁,女11岁至55岁,除丧失劳动能力者外,均应承担义务植树任务”;1982年植树节,邓小平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从此,每年植树节全国各地都开展义务植树活动;1984年2月,全国绿化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国植树节标志,以提高中国植树节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方便民众有组织地参与绿化活动;2020年7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明确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植树的季节也不同。因此,中国多个省市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规定了本地的植树月,植树周,植树日,以加深人民群众对绿化意义的认识,推动本地区绿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2022年3月3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连续10年同大家一起参加首都义务植树,这既是想为建设美丽中国出一份力,也是要推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号召大家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义务植树作为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十年来,我国持续保持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长”,增幅居全球首位,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首位。这十年,中国为全球贡献了约四分之一的新增森林面积,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价“中国造林,全球受益”。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时代,全国人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笃行不怠、赓续前行,奋力绘就中华大地的壮美生态画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