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3月1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说华服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中的服装(图)
华 梅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强调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想,这个任务不仅仅是生态保护专业人士要完成的,全国人民有责任并都能够为此作出贡献。因为,我们首先是社会人,是着装者。

  有意选择衣服质材,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如买全棉质的,相对化纤已经好很多,可是不能停留在原有的位置上。棉花是宋代从外国引进的,一是从阿拉伯经中亚及土耳其和波斯的交界地,经陆路传到中国西北的甘肃和陕西等地,这种叫草棉;二是从印度经海路传到中国的广东和福建等地,曾叫印度棉,后归为草棉。至宋末元初时,棉花种植已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著名的棉纺织家黄道婆就生长活动在这一时期。1898年,自美洲又传入陆地棉,中国人将棉花种植业不断优化发展,已使棉纤维成为具有极强生态性的衣服质材。

  在此基础上,人类从上世纪下半叶发明出彩色棉,这就可免去棉布印染过程中所产生的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有利于着装者的身体健康。中国在世纪之交开始应用这项技术,目前四川、甘肃、湖南、新疆等地大批培育,只是颜色还较为单一,只有深浅不同的棕色、绿色两大系列。我们如果选用彩棉,再配上玻璃、木质、贝壳等天然纽扣作装饰,对自然对人体都有切切实实的好处。

  葛麻类纤维也是一种非常具有环保意义的服装质材,中国历史上应用很早。《诗经》中有不少相关描述,如“葛之覃兮,施于中谷”“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等。三国时曹植曾写过“种葛南山下,葛藟自成阴”。唐李白更是有《黄葛篇》,其中“青烟蔓长条,缭绕几百尺”将黄葛(即葛草)这一植物写得出神入化。

  直至近代,湖北鄂州一带仍然是中国苎麻的主要产地,岭南地区更是以苎布驰名天下。我小时候,外祖母夏天穿的衣服,主要以葛布为主,俗唤“夏布”。特凉爽,又透气又挺括。妈妈给我做的连衣裙也用葛布,胸前再以一块棉布镶缝,上面绣一组花草图案。那时中青年妇女热天多穿夏布大褂(北方指单层旗袍)。可是,有这么一个时期,大家都觉得葛布太粗,颜色较淡,太土了。于是,上世纪60年代末,都换上了“的确良”衬衫,这是一种纯化纤的面料,刚出现时当然很时髦。穿上的人都知道的确良很闷,有点汗就贴在身上了,但是都不说,毕竟那是新事物嘛!这些年,葛麻纤维又受到人们的青睐,不知想没想到生态,葛布内衣、麻编拖鞋确实清爽宜人。

  蚕丝似乎没有经过这么一番波折,人们始终认为蚕丝好,只是真丝价格略高,洗后有些麻烦,不像化纤衣服那样洗完一挂,转天拿下来穿就是平平整整的。蚕丝是中国人的骄傲。早期陶器和商代甲骨文中也有蚕的图形和文字,西汉开启的“丝绸之路”更使世界认识了中国,我们的先祖曾被称为“赛里斯”,希腊语中即为“丝”。丝还有许多美好的传说,最普遍的是说黄帝元妃名叫嫘祖,始教民育蚕。其实《通鉴外纪》中还载:“太昊伏羲氏化蚕桑为穗帛。”《史记·黄帝内传》中记:“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乃称织纴之功。”李白的诗句有虚有实:“……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民间尚有影响东南亚的蚕女“马头娘”之说,美且悠久。我们有什么理由忽视蚕丝的存在和应用呢?

  以上举的仅是服装面料的三个例子,但是已经说明我们有能力、有基础、更有责任在着装上与自然和谐共生。无论是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服装”,涉及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还是中华古人所提出的“天人合一”所影响的生活方式与民俗意识,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提醒当代人,要将生态服装从原料选择到生产、销售、穿用以及废弃处理的整个过程中的每一步,落实到“可回收、低污染、节省资源”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久规划,应用到最理想的服装业界和普通着装者。服装全工艺流程直至废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原材料可再生,制作工艺利于环保,最终产品是可以降解的。当然还要有深邃美好的诗意:“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曹植朦胧间向往的洛神,其形象集中了中国的服饰之美:质材、款式、工艺、整体形象。无疑那是融于自然的,是中华文化的完美意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