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开篇,从一幢高楼的1层升至20多层的两分钟长镜头,观众如身临其境。导演陈思诚想用这样的创新叙事手法在第一时间将观众带入到剧情中,很多人认为这是无人机实景拍摄而成,其实不是。“即使不用考虑预算,这种镜头拍摄也是很难完成的,因为既不可能在真实的小区拍摄,也不可能在影棚搭建这么高的场景,我们当时只搭了4层,然后通过专门为这部电影开发的‘太空索道’系统让摄像机垂直移动,每拍摄一次,就间隔10天再拍摄,因为美术部门要利用这10天重新装修内部,营造更高的4层场景,先后重复拍摄了4次,累计达20多层,由于开发的数控技术可以保证每次拍摄的起幅、落幅与中间速度一致,因此后期利用CG的手段将这个长镜头拼接得天衣无缝。”为影片提供大量特拍支持的基卡特拍创始人兼特拍指导李鹤说。
20多年前,李鹤还是天津电影制片厂多媒体数字化制作部一名员工。当时技术更新换代,电影从胶片转为数字化,每次制作商业片都需要租借摇臂等拍摄设备,不仅租借价格高昂,还耗时耗力。意识到国内拍摄设备的稀缺,李鹤毅然作了一个决定,成立影视特拍技术开发团队,打造中国自己的特拍体系。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成于实干。2009年,国内首台高速电动轨道系统诞生,之后他们自主研发的单、双索道摄像系统等十多项技术成果先后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2011年,国内多个大型赛事的开幕式首次放弃使用进口设备,选择他们研发的设备进行直播。
随着我国电影产业从“破冰”到“崛起”,传统的拍摄设备已难以满足影视行业的多样化需求,内容的升级呼唤着技术的革新。
2015年,天津基卡特拍“应运而生”。有了“软件”支持,李鹤开始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电影特拍机器人,得益于天津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所有定制化部件均可在天津找到合作伙伴,制造业配套齐全,这让团队的研发工作如鱼得水,并实现了在国内率先将工业机器人跨界移植到电影工业中,利用最先进的工业技术跨界服务电影工业,完成了很多导演、摄影指导、视效指导原来无法完成的高难度创新镜头,例如《独行月球》里360度展现沈腾饰演的独孤月在“月球”上轻盈奔跑;《唐人街探案3》中刘昊然饰演的秦风在13个密室空间里穿梭,与多个自己对话等。
8年里,基卡特拍先后研发出5代特效拍摄机器人,参与拍摄了央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节目先导片和《独行月球》《金刚川》《唐人街探案3》《误杀2》《感动中国》《风味人间》等500多个作品。截至目前,基卡特拍摄影机器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基卡”已成为中国影视科技领域行业头部品牌。
“创新依旧是我们的主旋律,未来我们会不断研究开发新的产品,为创造拥有国人自主知识产权的顶尖级影视拍摄设备贡献天津力量。”李鹤自信满满地说。
本报记者 孙立伟 通讯员 赵轩 摄影报道
(片场照片由受访企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