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新农村关注
走进乡村看发展
东丽区探索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与繁荣都市农业兼容并蓄~~~
乡村走笔~~~
乡村人物~~~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1月1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农村关注
走进乡村看发展
东丽区探索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与繁荣都市农业兼容并蓄
走好全域城市化的种粮之路(图)
本报记者 王音 通讯员 何青华 李泽锟 摄影 李泽锟 翟鑫彬
①东丽区玉米秋粮作物收割中。(资料片)
②华明农业园种植在蔬菜大棚里忙碌。
③华明农业园的草莓抢“鲜”上市。
④水稻已成熟,进入收割期。(资料片)
⑤东丽区胡张庄葡萄大棚。(资料片)

  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近年来,东丽区在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用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更多高产优质良种的选育、更实在的惠农举措,牢牢扛稳粮食安全这一重任,让百姓饭碗里有了更多的“东丽粮”。

  藏粮于地 粮田变良田

  东丽区是全市唯一实施全域城市化的环城区,也是环城四区中耕地面积最少的区。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东丽区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农业是退缩还是持续发展、大量农民身份的转变会不会造成耕地撂荒、大城市近郊的农业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农业何去何从?

  东丽区思路清晰:农村城市化,绝不能削弱农业。围绕着如何在有限耕地上产出更多粮,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充盈,如何促进传统农业向高层次形态的都市农业转型等,东丽区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与繁荣都市农业兼容并蓄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夯实了粮食安全根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正确处理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东丽区着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严格落实好“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严防死守,守牢耕地保护红线,不断稳定和扩大粮食耕种面积。

  去年10月底,近百台联合收割机进入东丽区1万多亩稻田,水稻收割全面展开。在军粮城街道承包了千亩稻田的杨明星,站在阳光下看着翻涌的稻浪心情舒畅。10年前,怀揣着种田致富的梦想,杨明星从河北省沧州市来到东丽区。看中了这里的地理位置优势,他一口气在军粮城街道承包了几百亩土地。但当时土地不肥、沟渠不畅,春季需要灌溉时水上不来,秋后需要排涝时水又排不出,一年辛苦下来,粮食产量勉强达到他预想的一半,种粮不但没有赚到第一桶金,反而还让他赔了不少钱。无奈,杨明星只好把承包地转手出去。

  曾经,耕地地力不足、农田配套设施短缺,沟渠疏浚不畅等瓶颈影响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东丽区粮食生产一度在低水平徘徊。

  从2015年起,东丽区全面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维修更新泵站、疏浚河道沟渠、修缮田间道路、建设桥闸涵,治理退化耕地、改良农田土壤,相继建成旱能灌、涝能排、路通水畅的军粮城、华明、金钟三大高标准农田片区,推进土地集约使用和有效涵养。东丽区还构建起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网络,根据监测到的耕地土壤肥力、土壤退化、养分资源和肥情等数据,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耕地质量得到有效改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得以高质量推进,把每一寸耕地都涵养成丰收的沃土。东丽区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的成效让杨明星又看到了种田的希望。几年前,他鼓足勇气重新又承包下1000亩土地种植水稻。当年秋天,这片土地就为他交出了丰厚的回报,杨明星的水稻单产位列东丽区种粮户的前三甲。

  他说:“这就是高标准农田,种这样的地心里有底,只要不遇上天灾就能丰收。我们农民就是对土地有感情,从心里感激政府对土地的投入、对我们的帮助。”

  看着眼前的一片金黄,杨明星算起了“丰收账”。“2021年的平均亩产不到550公斤,2022年的平均产量能在600多公斤。只要多种粮,就能多挣钱。眼下,杨明星又忙着在自家的稻田附近寻找新的承包地,计划进一步扩大水稻种植规模。

  东丽区共有耕地约8万亩,其中基本农田3.76万亩,主要种植品种为小麦、水稻、玉米、高粱四大作物,还有部分大豆种植。通过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到2021年末,全区已累计建成“农田平整、土壤肥沃、水系沟通、旱涝保丰收”的高标准农田2.9万亩。

  同时,东丽区持续推进土地清理整治,开发农田边角地块,对8400多亩土地进行了复耕,做到“能种尽种、应种尽种”,千方百计挖掘粮食种植面积潜力,农田面积实现持续恢复增长。水稻面积从10年前的不足200亩,增加到1.2万亩,小麦种植从无到有,夏粮播种面积连续3年迈上一万亩台阶。2021年,东丽区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54万亩,同比增长31%,创近20年来历史新高。小麦、水稻种植均达到历史峰值,分别同比增长45%和21%。

  藏粮于技 良田变丰田

  让粮食实现丰产丰收,科学种田是关键。

  去年夏天,华明街道范庄股份经济合作社成员孙士领的千亩麦田实现了智能化播种。两台旋耕机既能把收割后的小麦秸秆搅拌到土壤里充当肥料蓬松土壤,又能除草、灭虫。在旋耕机平整土地后,仅用不到一个小时,两台与北斗卫星相连的播种机就在一块10多亩的连片土地上播下了5万多颗玉米种子。孙士领告诉记者,智能化设备让种植密度比以往增加了10%以上,产量自然会跟着“水涨船高”。

  提起科学种田,孙士领深有感触:“先进的机械很重要,选对品种、科学管理更重要。”以前,孙士领就因为选错了冬小麦品种造成减产。后来,依照农技人员的指导,他在1200亩麦田里改种了御寒性能更好的品种“济麦22”。到了小麦返青时节,麦田里再也没见死苗,孙士领提着的心才算落了地。

  好品种种上了,管理也得跟得上。在小麦分蘖拔节的关键期,农技人员及时来到孙士领的麦田里,手把手传授促进麦苗分蘖分枝的方法,并为他开出了从施打矮状药到喷施叶面肥的一揽子“营养套餐”。

  每年9月初是玉米田间管理的关键期。去年秋天,种植户孙学文的1000多亩玉米地里用上了植保无人机,1个小时就轻松完成了100多亩地的施肥、洒药,不仅告别了以往繁重的体力劳动,效率更是提高了2到3倍。

  孙学文是当地的种田大户,他家承包的田地从10多亩到1000多亩,种植方式从最初“全家总动员”的纯人工种植,到购置拖拉机,再到收割机、挖掘机、播种机、无人机……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村民眼中大胆的行为,让孙学文种粮的年收入从5万元增加到40多万元。

  “有了高科技,种地方便了,年轻人也能爱上务农。”看着儿子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种了一辈子地、爱了一辈子土地的孙学文欣慰地说。

  农技服务到地头,农民增收有保障。在粮食种植的每个关键时期,在东丽区的田间地头,都活跃着多路农业科技小分队,他们给土壤测温,察看墒情,指导合作社成员做好田间管理,送技术、送服务,为农民种出增收粮开具科学“处方”。

  为了让服务更合农民的“胃口”,科技服务队问需于农,农技专家带着农民开出的“菜单”下乡,有的放矢地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每名农技人员都和对应服务的种粮户建立了微信服务群,大家有不懂的就问,农技人员随时答疑解惑,帮助种粮户掌握小麦密植、节本增效等新技术。

  2022年,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全区抢播抢种的8000多亩春小麦良种化、新技术覆盖率突破了98%,越来越多的种粮户走出了“多使化肥多打粮”的误区,化肥使用量相应减少了10%左右,种植成本亩均降低了50块钱。

  现代农业必定是高效农业。土壤的改良、高产优质品种的选育、规模化种植、实用增产技术的推广、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档升级、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应用等,让种粮的效益在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中得以不断增长。

  “慧”农机、精农艺,万千田畴染新绿。平地、播种用上北斗导航,打药施肥用上无人机,田间地头,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东丽区的农民与时代共频,新科技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强力助攻。

  藏粮于策 丰田变宝地

  近年来,东丽区出台了一系列惠农补贴政策,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秸秆还田补贴和社会化服务补助的足额发放,全方位、多角度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2022年,东丽区先后四次向农民发放补贴款,包括:小麦种植补贴132.05万元、夏粮补贴7.2万元、秋粮补贴30.2万元、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42.6万元,有效缓解了农资价格上涨给农户带来的负担。

  为提高农作物耕种收效率,确保不误农时,东丽区扎实落实农机具补贴政策,加快农业机械现代化进程。2022年,向农民发放新购置农机具、更新换代老旧农机补贴金额近40万元,引导农户购置、使用先进机械。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提档升级,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水稻、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耕、播、种、管、收,实现100%全程机械化作业。

  东丽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张乃军介绍:“10年间,政府各项种粮补贴持续增加,以农机补贴为例,从2012年到2021年,财政累计补贴达到700多万元,再有粮食每亩补贴95元,秸秆综合利用每亩补贴30元,大大鼓励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粮食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政府鼓励农民多种田、种好田的支持政策,让农民由衷感慨:“收入年年有增加,日子越过越带劲!”

  东丽区从2022年起开始实行的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层层压实了粮食生产责任。未来五年,东丽区将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在确保“米袋子”丰盈的基础上,东丽区着力提升“菜篮子”的产品供给能力,保障粮食丰产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

  每年的耕耘收获都令人期待,特殊之年的丰收格外振奋人心。大地流金为纸,稻花飘香作笔,绘就一幅丰收的画卷。田野里,一台台联合收割机驰骋在金黄色的稻田里,一个个为守护大国粮仓、为饭碗装满装实“中国粮”而忙碌的身影,是画卷里最动人的一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