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亲临天津视察。从高等学府到居民社区,从名人故居到园区港口,总书记深情嘱托,寄予厚望。
4年来,天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
总书记的关心厚爱,化作天津人民奋进新征程的不竭动力──
在南开大学,师生们牢记嘱托,瞄准世界学术前沿不断发力,在各自岗位上奋力书写着一张张新征程“南开答卷”;
在和平区朝阳里社区,强化党建引领,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让那一抹“志愿红”在新时代更加闪耀;
在梁启超纪念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赋能科技,让文物“活”了起来,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天津港,不断推进世界一流绿色智慧枢纽港口建设,志在万里,在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上加速奔跑;
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立足京津各自优势,以协同创新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先行先试成果丰硕。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之年。
新年伊始,天津两会胜利召开。市委、市政府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任务,将组织实施“十项行动”,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在具体行动上,落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生动实践中。
蓝图已经绘就,“施工图”已经铺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坚持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积极主动推动“十项行动”落地见效,就一定能够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津沽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南开大学
持续创新
让成果更丰硕
■ 本报记者 姜凝
眼下正值寒假,位于南开园石先楼的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内,时有专注于研究的师生穿梭于实验仪器与电脑之间,认真做着各种数据分析。
2019年1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时曾专程来到这里。
“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时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力争在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上出更多成果,勇攀世界科技高峰。4年来,总书记的嘱托一直在耳边回响,激励我们前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汇报了化学学科的历史发展和基本概况,他表示,全院师生近年在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大成果上持续发力,不断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重要支撑平台智库相继揭牌、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持续聚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这几年,我们取得了许多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朱守非教授向记者介绍学院4年来勇攀科技高峰的“成绩单”:发明了优势的手性催化剂和新反应;拓展了新型电池体系;通过天津市新能源电池人才创新创业联盟、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等平台不断推动高端项目落地,打造科研孵化迈向产业应用的清晰链条;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通过论证;一批国家级重大和重点项目获批立项;化学学科在最近出炉的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重大突破……“4年来,全院师生牢记嘱托,瞄准世界学术前沿,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不断发力,在各自岗位上奋力书写着一张张新征程‘南开答卷’。”朱守非说。
“叠层做得怎么样了?”“还得用溶液法制备……”记者走进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时,不少科研人员正进行着实验。手套箱前,袁明鉴研究员正指导学生为开发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具有不同显示亮度的新型发光器件加速攻关。他与陈军带领的科研团队,有重大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但脚步未停。“我们要继续将成果向产业化推进,力争在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上推出更多成果。”袁明鉴说。
“我们将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把育人与科研、‘双一流’建设紧密结合,努力开创南开各项改革和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陈军满怀激情地说。
和平区朝阳里社区
党建引领
让服务更精准
■ 本报记者 宋德松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和平区朝阳里社区,为社区志愿者们点赞,称赞他们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前行者、引领者。4年里,总书记的嘱托一直激励着社区里的每个人。
1月的津城,正值数九寒冬,在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临近春节,大红灯笼与中国结悬挂起来,浓浓的年味儿里,更有志愿服务带来的人情味儿。
1月14日是农历小年,80岁的齐达昌大爷从上午就一直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义务理发点忙活,前来理发的老人边排队,边闲聊。“快过年了,老人们也想收拾收拾,大伙儿都精神精神!”齐大爷声音洪亮,动作麻利,喷水、剪发、刮脸……一气呵成,干净利落。
齐大爷是一名退伍军人,三四年前因患病变得消沉。在社区工作人员的鼓励下,齐大爷加入了朝阳里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天气好的时候,我也入户,给那些腿脚不方便的老伙计理理发。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成就感,身体都变硬朗了。”
“建一支志愿服务队,就是搭一个平台,让有意愿的居民在这里发光发热,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从中得到帮助。”朝阳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苗苗说,目前,朝阳里社区成立了38支志愿服务队,有注册志愿者3771人,占常住人口的七成,年均开展志愿服务5600件次。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指出,社区工作是具体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摸准居民群众各种需求,及时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苗苗说,“我们注重发挥好志愿者的作用,摸准居民的需求,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精准服务的前提是精准问需。“社区每年年初都要组织开展一次全覆盖式入户问卷调查,今年1月,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我们花了5天时间,共收回2197份问卷,征集到10类44项需求,”苗苗说,“对于社区共性问题,我们由社区党委接单、派单,依托‘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合力解决;对于居民日常个性化问题,则由‘红色小巷管家’等志愿者接单、派单,社区协调各方力量解决。”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群众的需求在变;志愿服务的项目在变、活动也在变。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党建引领,整合各方资源,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促进社区志愿服务提质升级,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效能。”苗苗说。
梁启超纪念馆
科技赋能
让文物“活”起来
本报记者 宋德松
“我们推出这种形式的参观除了科技感攀升,更重要的还是让游客有‘感同身受’的体验感。”春节前,记者走进位于河北区民族路上的梁启超纪念馆,见到了正在和工作人员商讨新项目落地事宜的馆长徐燕卿,他说,“今年,纪念馆将与专业公司深度合作,将‘元宇宙’概念赋能纪念馆,通过沉浸式实景再现搞起‘大动作’──结合馆内梁启超与蔡锷密谋护国战争展陈,利用MR这一技术手段,实现交互式和沉浸式观展,提升纪念馆参观体验。”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以及寒假的双重叠加,梁启超纪念馆内迎来了如织的人流,大家沉浸在浓浓爱国主义氛围中,用心感受大师梁启超的爱国之心和赤子之情。
“每一块展板,每一件文物,都让我们大开眼界。正因无数仁人志士的努力,才有如今的美好生活,我们必须继承先辈的爱国精神。”前来参观的游客赵先生激动地说。
在旧居展厅,熟悉、亲切的感觉扑面而来。“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被制作成红色大字悬挂在展馆墙上。徐燕卿是亲历者,他回想当时的场景,很是感慨:“4年时间过去了,每每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展馆的场景,一点一滴都历历在目。我们现在专门开辟了‘总书记参观路线’,很受欢迎,成为馆内最热门的打卡项目。”
“去年6月,我们申请到专项维修资金,启动了纪念馆整体修缮提升工作。目前,展馆修缮已经全部完成,并以新的面貌面向市民开放。”徐燕卿介绍说,整体修缮过程中,除对展览灯光和展陈环境进行局部升级外,还大量增加馆藏实物展品共计62件(套)。这些展品的时间均为清末民初,是纪念馆第一次将重要馆藏集中公开对外展出。
据介绍,今年梁启超纪念馆将进一步提升线上导览服务,让新技术手段融入更多文化概念和历史元素,“身临其境还原历史”;开设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梁启超爱国主义家风为主要方向的“饮冰室讲堂”,让专家和观众近距离交流分享。
“梁启超旧居在天津众多名人故居中有着突出的地位。我们将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物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加倍呵护历史文化遗产,精心修缮保护,与时俱进,通过更多高科技手段让文物‘活’起来,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徐燕卿说。
天津港
志在万里
让港口争一流
本报记者 万红
站在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向东南眺望,宽阔的海平面上,一艘巨轮缓缓驶入。随着巨轮靠泊岸边,这座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开启了“高效运转模式”──12台自动化岸桥矗立,从刚刚停靠的巨轮上高效装卸着集装箱,76台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往来穿梭,42台自动化场桥运转自如……
航道对面,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内,3台总装机容量达15兆瓦的分散式风电机组正热火朝天地架设着。去年10月,该码头风光互补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全面启动,迈出了天津港集团打造东疆“零碳港区”的第一步。“项目投用后,每年能贡献清洁能源3600万千瓦时,100%满足码头用电。”码头公司操作管理部经理李言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殷切嘱托,如灯塔般指引着航向。
发力创新驱动,厚植生态底色,作为京津冀及“三北”地区海上门户、“一带一路”海陆交汇点的天津港加速奔跑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布局新征程上,志在万里,力争一流。
获批建设全球首个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投产一年实现集装箱吞吐量超100万标准箱。去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100万标准箱,近年来年均增长6.9%;2022年中欧(中亚)班列运量突破9万标准箱,同比增幅超60%,陆桥国际班列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天津港推进世界一流绿色智慧枢纽港口建设,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实力更强,底气更足。
“新的一年,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充分发挥天津港‘硬核’优势,深入贯彻落实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聚力智慧创新、绿色低碳、协调发展、集群集约、人本共享,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绿色智慧枢纽港口,进一步推动港口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争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港口排头兵的实际行动,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实施,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天津港集团董事长褚斌表示。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
产业升级
让协同添动力
本报记者 万红
从滨海新区洞庭北路一路向北行至北塘,道路两旁,一幢幢砖红色的写字楼鳞次栉比,这里便是京津两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园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下简称滨海—中关村)。
2016年京津间的“牵手”,吹响了滨海—中关村产业协同、自主创新的号角。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察更为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指明了前进方向。瓣瓣同心、砥砺前行,立足京津各自比较优势,一曲曲自主创新、产业协同的新乐章正悄然奏响。
前不久,我市首个成规模M0新型产业用地项目──滨海—中关村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式启动。活动现场,记者见到了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胡建龙。作为该产业园首批入驻的12家企业之一,胡建龙透露:“我们计划占用4000平方米场地,把总部、研发、后台模型的算法算力,还有目前分布在河北、山东等地的生产联调测试、自主创新技术研究院都搬迁来,形成较为完整的研发测试链条。”
“从北京落户天津4年多,我们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紧密结合,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去年年底,在西青区精武镇打造的现代农业智慧产业园区也已开园。”胡建龙说,希望今后能在天津将自主创新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京津冀一体化,滨海—中关村肩负着区域协同“排头兵”的重要使命。以协同创新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如今,园区入驻企业已突破4000家,累计注册资本金1806亿元,累计北京来津企业850家,在加速产业聚集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等方面成效颇丰。
天津经开区滨海—中关村办公室主任陈强表示:“随着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与滨海新区雄厚产业资源融合性逐步提升,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先行先试体制优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抓住我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行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引领行动契机,持续提升园区优质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加快载体建设,提升产业能级,优化营商环境,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赵建伟 姜宝成 吴迪
通讯员 张腾月 宗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