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纪录片《海河》展现华夏民族近水、治水、爱水的基因,今晚播出第四集──
《守望安澜》讲述人与水的千年纠葛(图)
张帆
纪录片《海河》剧照

  本报讯(记者 张帆)从大禹疏通九河治水开始,我们的先辈在治水、用水中显现着高超的智慧。与此同时,海河流域水患频发的历史教训,也使得治理海河成为千年以来的命题。纪录片《海河》今晚播出第四集《守望安澜》,以“治水”为主题,围绕时间、流域两条叙事内线逻辑,选取了1668年永定河水患、1939年和1963年天津洪灾等重大水患,通过京西水稻、小站稻的诞生故事以及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展开叙述。

  400多年前的一天,天津宝坻迎来一位名叫袁黄的新知县。来自江浙之地的袁黄深知水既可为害,也可为利。他提出用引水的方法将治水与改田两难并为一步。当人们把秧苗栽插在河水浸泡的盐碱地里时,惊喜地发现,种植水稻是改良盐碱地的一个好方法,因为水能压盐,把土壤里的盐分洗掉了。自此,宝坻开始了水稻种植的历史。后来,明代大学士徐光启沿用袁黄治水之法,在天津以南的葛沽、小站改良种稻技术,把一张更大的金色稻网撒向了盐碱荒滩,让天津人拥有了“一家焖米饭,一村闻米香”的小站稻。这两位大人物让“咸菜坛子”里长出香糯的稻米,泽被后世。

  自古海河多水患。“九河下梢”让海河几乎成为天津的代名词。它造就出这座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留下了人们记忆中的斑斑泪痕。1963年8月,海河流域发生了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洪涝灾害,超过全年降雨总量的雨水集中在5天倾盆而下。包括天津在内的多座城市、数以千万计的群众,像浮萍一般被洪水左右着命运。在大型生态人文纪录片《海河》的影像资料中可以看到,与1939年的那场灾难不同的是,千千万万的燕赵儿女向洪水涌来的方向奔赴,几乎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阻挡住洪流。这是有文献记录以来,人类文明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治水工程,是当代的“大禹治水”。

  在这些影响海河流域人们生产生活的重大事件中,可以窥见人类的智慧创造,提炼出华夏民族近水、治水、爱水的民族基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