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镜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12月0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秘“脑语者”(图)
本报记者 姜宝成 通讯员 董玥欣 摄影报道
团队研发的可穿戴步态评估系统,通过采集地面接触压力信息对步态进行识别。
通过对大脑运行机制与人机交互的融合,将类脑智能技术开始运用到生活的许多方面。
在实验人员身上安装信号采集设备。
非侵入式采集脑电信号虽然难度较大,但更安全。
“脑语者”能够对极微弱脑电特征进行精细分辨与快速解码,输出一个指令仅需1.7秒。
世界首款可穿戴“脑控第六指”机器人系统──“神工·灵犀指”。
研究融合了医、工等多学科知识。
团队自主研发的世界首款神经调控式机械外骨骼“神工·神甲”机器人系统,可通过患者大脑想象运动场景,激活神经环路辅助病人行走移动,帮助脑卒中引起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神经功能康复。

  2022年11月,北京。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天津展区,一枚小小的芯片静静地躺在展柜里。这枚被命名“脑语者”的脑—机接口编解码芯片,突破了传统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信号采集处理的诸多瓶颈,创造了迄今为止头皮脑电BCI最大指令集在线控制的世界纪录。这款可以识别出头皮脑电中极微弱的神经信息的芯片,是人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高速公路”,让脑—机交互设备真正成为使用者的“第三只手”。

  天津大学天津医院康复科的治疗室里,患者王杨通过基于这项技术研发的康复机器人,进行3个多月的康复训练治疗后,已能自行进行腕关节旋转、踝关节背曲等很多以前无法完成的运动。这套系统在天津、山东等多地医院临床测试成功,受益患者3000余例。该技术有效改善了脑瘫患者、渐冻人等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也为神志清醒、思维健全,却口不能言、手不能动的人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以上,正是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在脑—机接口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脑—机接口技术,正在走进并有望改变普通人的生活。除了用于医疗,通过对大脑运行机制与人机交互的融合,类脑智能技术已经到达人们身边,比如让空调有了如同人类的“感觉神经系统”,会自己根据环境人数和温度决定怎样送风。而未来,这一技术将在家庭物联网、居家养老看护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天大团队还主持研发了世界首套空间站在轨脑—机交互系统。早在2016年10月21日,由“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了人类首次太空脑—机交互适应性实验。至今,团队已经构建多个空间站在轨脑—机交互技术,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新一代医学与人因保障系统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就在11月19日,团队牵头研发的我国首个脑—机接口综合性开源软件平台MetaBCI正式发布。不仅填补了我国通用脑—机接口领域面向开源生态自主研发的软件空白,更为脑—机接口技术的跨团队协作创新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开放平台。

  科技是国之利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他们一直在“追逐梦想”的路上,虽然已有领先,但脚步始终未停。正如团队成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许敏鹏教授所言,“科技工作者就要沉下心来,就是要有情怀与坚持,敢于攻克别人不敢攻克的难题,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科技创新的沃土上。”

  本报记者 姜宝成 通讯员 董玥欣 摄影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