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热点追踪
文化融入城市 艺术走进生活~~~
对话up主~~~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12月0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点追踪
文化融入城市 艺术走进生活
文化活力激发津门更多可能(图)
本报记者 徐雪霏

  当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城市文化也逐渐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文化融入城市,艺术走进生活,人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城市文化的营造与建设,又会给天津这座城市的未来带来哪些值得期待的可能?

  首届城市文化节开幕 

  “文化生活+”带来更多活力

  天津文化中心自201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集合了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馆、天津图书馆、天津大剧院、天津自然博物馆等天津重点文化场馆,及天津万象城和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休闲娱乐场所,成为天津市规模最大的公共文化设施,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为“文化生活+”场景带来更多可能性。

  2022年11月5日,值天津文化中心建成十周年之际,天津文化中心十周年庆典暨天津XING·2022城市文化节正式启动。作为连接大众与艺术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天津万象城携手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馆、天津图书馆、天津大剧院及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等文化学术机构推出系列活动。

  4座文化场馆,6场文化论坛,5场主题艺术展,20件公共装置作品,1场海报展,4场文化夜现场,“城市文化节”用多元文化照亮城市,激活城市文化活力,为天津市民带来一场文化艺术的消费盛宴。

  据天津万象城企划主管,2022城市文化节项目策划人金星介绍,“‘X’代表跨界,是持续不断打造文化内容的基础;‘ING’代表拥抱变化,是突破传统,不断创新的态度。2022年是天津文化中心建成十周年,天津万象城作为文化中心商圈核心商业综合体,希望能够发挥自身优势,携手友邻,共同庆祝天津文化中心建成十周年。”

  记者了解到,此次《天津XING·2022城市文化节》,天津万象城联合四大场馆,以各场馆建筑为原型,结合场馆功能和定位,设计开发了5套“城市X计划”十周年纪念款数字藏品,以3D微视频的形式,展示每个建筑体的城市意义,并于11月5日于迅雷·非同数艺及一点万象App开始发售。

  天津万象城还策划呈现了一系列的艺术展览项目,与国际知名艺术家单晓明、宝珀文学奖、迪品美术馆、天津美术学院及文化中心各场馆联合打造5场公共艺术展,推出城市创意论坛、文化夜现场等20余场文化类活动,来表达城市更新、城市乐园的理念,为文化生活注入无限的想象力。

  同时,天津万象城还邀请了艺术家单晓明围绕“共生symbiosis”的主题立意为十周年定制大型公共艺术装置,同时结合天津万象城及文化中心十周年节点落地大型影像展,创新性地展出“六馆一城”的十年变迁,推动文化中心场景升级,展现多元化艺术空间。该展览预计将持续至2023年2月28日。

  “城市文化论坛”则是由天津万象城打造的原创城市论坛品牌,天津万象城联动周边四大场馆(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馆、天津图书馆、天津大剧院)合力打造了6场不同主题的城市友好论坛,每期邀请城市规划师、城市运营者、城市创想家参与分享,从咖啡、露营,到城市规划、古籍修复,从多种角度为市民提供文化艺术共享平台,积极探讨城市生活的无限想象与可能。

  天津博物馆宣传教育部副主任张堃参与了此次论坛活动,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对天津文化建设的期待:“我自2004年就在天津博物馆工作,看着天津文化中心一步步走到今天,也见证了天津这座城市文化建设的变迁。天津拥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天津博物馆也有着上百年的历史,里面的很多藏品都是十分珍贵的,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现在我们能够有如此便利的条件去欣赏到这样珍贵的文物,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走进文化。同时,城市文化节的举办也让我们这样的文化场馆与天津万象城这样国际化的商业中心加强了合作,我希望在未来天津文化中心可以将天津城市文化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保护天津历史文化遗产

  挖掘城市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近年来,天津不断加强对城市文化的建设,保护天津历史文化,挖掘城市文化遗产,打造天津独特文化品牌,为城市文化发展提出更多可能。

  2022年11月2日,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草案进行公示。《规划》提出,构建全覆盖、更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探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模式、新机制,使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充分利用,着力营造富有文化魅力与现代活力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为突出天津历史文化特色,《规划》确定构建“一市双城一区,四带三片多节点”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新增大沽化工厂、大沽船坞两个历史文化特色风貌片区,强调了对历史城区风貌特色与空间环境的整体保护,突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多角度、多维度深挖各历史街区的价值特色,以小规模、渐进式的方式,持续提升街区活力。

  同时《规划》指出要严格保护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加强革命历史遗迹的挖掘与保护,积极开展红色资源的整理与研究,不断拓展红色资源的展示利用方式与宣传教育途径,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的提出恰恰印证了天津在城市建设中,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保护。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曾说,“海纳百川,包容并蓄,构成了天津城市文化的特质。”也正是这份特质,让天津拥有了独属于自己的最独特的城市文化标签。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鲍国华表示,城市是人类的生活空间,城市文化更是一座城市的命脉:“城市因人类的文化需求而形成,随着一座城市的诞生和发展,会慢慢形成属于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进而形成这座城市独特的形象。独特的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的确立,标志着一座城市的独立品格的形成,使其区别于其他城市,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命力,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这一个’。”

  在他看来,营造城市文化的关键之处在于,实现文化“大传统”和“小传统”的有效融合:“所谓‘大传统’和‘小传统’的概念,由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在《农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率先提出,前者是由少数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上层人士创造出来的,而后者则由大多数知识水平较低的农民在乡村生活中逐渐发展而成。二者彼此依存,相互交流。而‘大传统’中不少重要的观念,往往起源于‘小传统’,慢慢经过选择提炼成为上层文化的组成部分。表面上看,大小传统分别归属于城市和乡村,而从中国城市从古至今的演变轨迹看,由乡村到城市是绝大多数中国城市形成的必由之路。乡土性(乡村性)是中国城市文化的重要属性,特别突出地呈现在城市的底层生活之中。因此,营造城市文化既要关注‘大传统’,更要关注‘小传统’,二者缺一不可,实现二者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和相互促进尤为重要。”

  探索城市文化肌体

  思考文化建设的创新性整合

  天津自15世纪初期建卫以来,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围使天津成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品格的城市,尤其是在19世纪后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近代中国看天津”这一突出的历史现象,铸就了天津独特的城市文化。究竟天津的城市文化从何而来?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鲍国华向记者娓娓道来。

  明清两代,天津已形成一定的文化特质。作为帝都北京的东大门和连接南北大运河的重要渡口,天津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并逐渐形成居民五方杂处、商贾云集的繁荣局面,使天津的城市文化先天地具备多样性和包容性。同时,也有不少文人聚会于此,虽不及北京人文气息之浓厚,但以水西庄为代表,一丝文脉历百年仍不绝如缕,成为天津整体的俗文化氛围中难得一见的雅文化质素。这使早期的天津城市文化具有雅俗并置的独特品格。

  19世纪后期的天津,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开埠的通商口岸之一,先后有九个国家在此建立租界。租界的出现赋予天津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风貌与格局。作为拥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国中之国”,租界与普通市民聚居的天津老城在文化环境上截然不同,其文化主体均来自占领国,成为迥异于市井文化的“另一个天津”,构建出天津的洋文化的样貌。

  同时,作为晚清洋务运动的大本营,天津在近代中国最早设立了报馆、邮局、铁路,以及新式学堂、出版社、译书局等文化机构。许多外资或民营的工商和金融企业也汇聚于此。加之寓居天津的官僚政客和上层文人,接续古代天津的一缕文脉,将传统的士大夫风习植入天津文化的肌体之中。以上种种,共同构成天津的雅文化风貌。

  而天津文化最本质的特征,却是以广大市民为核心的市井文化。“九河下梢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其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均体现出明显的移民化特征。来自不同地域和文化群落的移民,将形形色色的文化习俗和生存理念植入天津文化的土壤之中,并在相互间的碰撞与磨合中实现交融,从而形成天津文化的流动性与包容性并存的基本形态。普通的天津市民大多生活贫苦,与雅文化和洋文化相隔绝,却以自身的俗文化品格与二者遥相呼应,形成天津的俗文化特质。

  此外,作为雅文化来源之一的晚清北洋政客也为天津的俗文化品格提供了独特的内涵。天津特殊的文化氛围和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晚清民国仕途失意的官僚们最理想的寄居之地。天津不具有北京浓厚的官场气息,可以从尔虞我诈的环境中脱身;天津距离北京又很近,便于观望时局,伺机东山再起。下野政客的聚居,赋予天津城市文化声色犬马的消费性特质,与原初的市井文化形成合力,共同促使天津城市文化最突出的特质表现在“俗”字之上:不甘寂寞的失意官僚们或为重登仕途而苦心经营,或因心灰意冷而纵情声色,体现的是官场与欢场的浮世之“俗”;码头上讨生活的普通民众则为生存而奋斗,练就了诸多令人叫绝的独特生存技能,诞生了不少身怀绝技的奇人异士,体现的是市井细民的练达之“俗”。可见,天津文化之“俗”,实际上代表着特殊环境下的一种生存哲学。

  总之,近代开埠以来,洋文化随殖民者进入天津,与本土的雅文化与俗文化在相互碰撞与磨合中实现交融,从而形成天津文化雅俗并置、土洋结合这一流动性与包容性并存的基本形态,成为近现代中国城市文化的一个范本。

  天津在原有雅俗并置的基础上,成为近现代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文化并将其融入自身文化肌体的城市之一。“雅文化”“俗文化”“洋文化”在天津城市文化格局中各擅胜场,自成一格。表面上看,天津城市文化可谓斑驳芜杂,但三种文化既各有理路可循,又和谐共处,这正是天津城市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包容性的体现。三种文化同时存在于天津文化的肌体之中,缺少任何一种,天津城市文化都是不完整的。

  19世纪后期,天津城市文化基本形成,而这一文化的形成,恰恰是建立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磨合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近现代的中西文化碰撞所促成的国际视野恰恰是天津文化形成的关键,是其先天性的品格。因此,天津文化的发展必然与国际交流不可疏离,正是其文化本质决定的。

  此外,对于任何一座城市而言,在其文化肌体中,雅、俗、洋三种文化能够和谐并置,均非易事。而天津却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这一局面,这不仅源于天津文化的包容性,也源于其创新性。在三种彼此矛盾的文化中左右逢源,能否各取所长进行创新性的整合无疑是其关键。天津城市文化的创新性正源于此。

  当然,也应该看到天津城市文化建设的短板。一方面,19世纪后期天津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具有明显的被动性。西方文化的侵略性和殖民色彩使天津人在接受其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这就使其对西方文化无法进行更有效的审视和分析,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也存在死角。另一方面,天津的雅文化和俗文化共存,但似乎各有其发展轨辙,彼此并置但未能实现融合。可见,天津城市文化的特质在于三种文化的并置,劣势则在于并置却未能充分融合。这是天津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深入分析与思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