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花钱买自律 靠谱吗?(图)
本报记者 韩爱青 文/摄

  “请用今天的努力,让明天没有遗憾”“挑战公认的健康作息,一天学习8个小时,放弃很容易,但坚持一定很酷”“一招教你自律上瘾”……在各种网络社交平台上,与自律相关的帖子和短视频热度总是居高不下。

  买了3套健身衣想运动减肥,健身房却没进过几次;花上万元买了健身私教课程,坚持不到一个月就放弃;几次想着要为自己“充电”,考研资料买了一大摞,每次想复习,只要拿起手机就再也放不下……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自律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针对“自律难”带来的焦虑,有人开始兜售起专治“不自律”的生意:自律监督员、付费自习室、自律监督类App应运而生,希望通过付费实现自律的更是不乏其人。花钱买自律,到底靠谱吗?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体验

  点单“自律监督员”服务

  正是因为感到自律难坚持,不少人将实现自律的希望寄托在花钱请别人监督上,催生了“自律监督”这一服务。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搜索“监督员”,有多个商品弹出,按照销量排序,第一位的店铺月销量已经超过900。这家店铺可提供的服务包括:强力监督、自律提醒、学习督促、减肥运动等,评价有2000多个。有网友问:“监督有效果吗?”“有,感觉被人盯着效率要高一些,而且监督员会让拍照检查”“还可以吧,主要靠自律”“看你遇到好的监督员还是一般的”……网友的评价不一。

  “自律监督员”的收费价格主要看监督时间和项目,单项监督30天158元,多项监督则为345元。记者以顾客身份咨询客服,称想减肥,但无法自律,希望找监督员服务。客服表示,店铺的监督员有专门擅长减肥领域的,可以提供专业服务。

  11月20日晚,记者花6元钱购买了单项监督一天的服务,付款后,客服要求记者留下微信。很快,一名监督员“小九”加了记者的微信。她称自己有运动减肥经验,可以进行监督和指导。她首先询问记者身高、体重、年龄、减肥目标和饮食等问题,之后就一日三餐和运动方法给予了指导,并要求记者第二天一早实施,要把一日三餐和运动情况发给她,拍照打卡。前后聊了两个小时,发了近50条信息,她还传来了瘦身成功的照片,鼓励记者坚持下去一定有成果,较为耐心,有问必答。

  11月21日早8时,“小九”再次给记者发来微信,提示记者该吃早餐了,还要求拍照打卡。半小时后,见没有回复,再次微信提示打卡。到10时,第三次催促。当看到记者上传的早餐图片时,对方表示早餐过于简单,但蛋白质含量已够。12时,“小九”又两次发来吃午餐打卡的提示……一日三餐加晚上运动时间,“小九”多次微信提示,督促打卡,并就记者的就餐和运动情况给予了评价和指导。

  “小九”告诉记者,“自律监督员”是她的一份兼职,她从事这个工作时间并不长。他们这些兼职“自律监督员”有个微信群,店铺发布任务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否接单,因为她有减肥经验,所以接这类单子多一些,“最近有空闲我就接了几个单子,不敢接太多,太累心,每天都要不停督促和提示对方,要总盯着时间和手机。但不论干什么工作,哪怕是兼职,也一定要尽职尽责,不然花钱买你服务的人岂不是亏本了?”

  曾为考研购买一个月自律监督员服务的晓琳告诉记者,其实“自律监督员”并没有多少“专业性”,自己的亲戚朋友也可以做到,“但亲戚朋友监督一次两次可以,时间长了坚持不住,而且别人各有各的工作和学业,谁也不可能总是有问必答,也不会总能每天在固定时间想着去监督你的学习。监督员毕竟是收费的,这就是他们的工作,他们一旦干不好被顾客投诉,立马就会换人,所以为了这份‘报酬’,他们也会特别尽心尽力去监督。”

  另外,记者还发现,在对“自律监督员”的评价中,不少人提及,因为“自律监督员”是陌生人,彼此只在微信上联系,并不会透露真实身份,当遇到情绪不好时、心里有秘密时可以向对方倾诉,他们不仅能监督,还有助于疏导情绪。

  调查 

  1 共享自习室 要的就是“学习氛围”

  自律焦虑催生的生意还有付费自习室。记者调查发现,我市有多家共享自习室,多半开在居民楼内。

  记者近日来到北辰区龙岩道附近的一家沉浸式共享自习室,这是一家连锁经营的自习室,市内有几家店。自习室位于一栋居民楼内,一套单元房分为4个不同的自习区,分别有单人和双人座,每个座位都有桌子和隔断,部分还安装了帘子,拉上后可以形成独立的空间。厨房配备了冰箱和微波炉,可以带饭和热饭;餐厅还提供咖啡、茶等饮品。自习室里60%以上的座位都有人在学习,比较安静,其中大多数是考研或者考公务员的年轻人。

  至于价格方面,商家推出了一天体验卡、周卡、10次卡、月卡、季卡等多种套餐,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以月卡为例,单人座(无门帘)月卡为428元,平均一天消费价格为14.3元。共享自习室是无人值守的,消费者在商家小程序下单付费后,点击“开门”就会收到一个密码,输入后可以进入,密码全天有效。

  “其实家里没人,也有很好的学习环境,但我在家总想玩手机。在自习室,大家都在认真学习,有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你会被感染。而且可以强制不让你玩手机,因为一旦发出声音会影响别人。在这里学习就像在学校的图书馆一样,能专注精神。”在自习室学习备考研究生的小崔说,每天花14.3元,一是为了买个学习环境,强制自己自律;二是让自己有“肉疼”的感觉,为了“值”回自习费,就要好好学习。

  2 自律监督App 下载量居高不下

  近来,自律监督类App比较火,其分为两种:一是自习类App;一是习惯类App。

  自习类App种类比较多,大部分都设置虚拟自习室,按照不同学段分布,可选取座位、设置学习时间,进入自习室后开始计时,不能轻易退出,否则就有提示。但自习类App娱乐性比较强,自习室设有活动区和睡眠区,有的甚至有酒吧区。用户要花钱购买钻石获得自习券,才能有进入自习室学习的资格,总的来说也是花钱才能买自律,等于是把线下共享自习室以虚拟的形式搬到了线上。

  “以前也用过自习类App,效果一般,有的App里设有留言墙,还能交友。等研究透了能玩的项目挺多的,开始还能在虚拟自习室里安心学习,慢慢把功能都搞清楚了,玩的成分就变大了。而且这类App也是要花钱买自习券才能进入自习室,那这样我还不如去线下自习室,学习效果更好。”高中生琪琪告诉记者。

  习惯类App有两种,一种要求在固定时间内设置待办事项,会计时并提醒,一天可以设置多个待办事项,主旨是不浪费时间,在一天内把需要做的事情分成多个待办事项,逐项完成,形成自律的意识。另外一种则是可以在App设置习惯清单,跑步、学习、读书、健身、早睡等,可设置目标值和目标周期、习惯频率、时间段、提醒和提醒内容、习惯期限等,还可以自动弹出打卡日志,形成图表样式。这更像是手机版的“自律监督员”,也能起到督促的作用。这样的App最高下载量为59万。“能起到一定督促提醒的作用。说白了你即便设定了目标,有提醒,如果不想坚持,关掉提示音就可以,或者直接卸载软件。外力的作用始终只是辅助,自律还是要靠自己的那份坚持。”一直坚持跑步、曾多次参加马拉松比赛的小刘表示。

  分析 

  自律网红立“人设”为营销

  在网络平台上,有不少人气很高的“自律博主”。记者发现,“自律博主”发出的文案和视频中,大多是不断剖析和分析人不能自律、不能自控的原因,并就如何提高自控能力提出建议。文案文字吸引人,视频制作也很精美,可关注博主一段时间后便会发现,他们在宣传自律的同时,还在卖各种与之相关的商品。“自律博主”们经营商品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保健品、健身器械、自律书籍、学习资料、成为学霸的课程……

  一位关注了多个“自律博主”的网友表示,“自律博主”的“人设”其实都差不多,先是宣称自己靠着严格自律成为行业佼佼者,然后再剖析人不能自律的原因,进而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等到积累一定流量和粉丝后,再引流粉丝购买自己的产品或者课程。其实,这些博主的自律故事很可能只是虚构出来的,事先写好剧本,按照剧本去撰写文案或者拍摄视频,进而吸引流量和粉丝,这只是一种营销手段。

  专家

  付费买“他律”是增强自律的一种方式

  付费买自律到底靠谱吗?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刘希平教授认为,自律,顾名思义是指自己约束自己,使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朝着自己确立的目标前进。自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质。自律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与人相处的方式,并最终决定生活是否幸福。比如,缺乏自律的人,有可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放弃努力;在遇到自认为不公平的情境时,不问青红皂白奋起攻击……说到底是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导致的。

  人们都知道自律的重要性,因此想方设法锻炼自己的自律性,这本身是件值得鼓励的事情。借助共享自习室督促自己读书、借助自律监督员督促自己完成任务,这本身都是增强自律的一种方式。

  但是,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付费买自律,依靠的是外部的帮助,买到的只是“他律”。外力一旦撤除,所谓的自律就会消失。甚至外力还在,自律的行为已经消亡。这就是为什么买了游泳卡,只游了前3次;买了健身卡,不认识健身房;付费监督,着急的是监督员……

  支招

  不付费也可以提高自律性

  那么,对于有了自律追求,但缺乏自律品质的人,有没有可能不用付费,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自律性呢?

  刘希平教授支招,可以先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或者设计一个小动作(或行动),坚持一段时间,然后逐渐增加难度。

  “有人可能说,这太简单。对,就是很简单,但坚持到底,也不简单。我曾经用这种‘积极行为塑造’的方式,帮助了很多年轻人。比如,一位正在上初中的小女孩,对自己微胖的体型不满意,认为自己与同学关系不好,被同学们看不起与自己体型有关。我给她设定做一件事,每天走路的时候,都让她下巴抬高‘一度’。小女孩在坚持抬高下巴走路的过程中,变得自信,也因为这样的行为耗费能量,体重有所下降。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简单行动,小女孩体会到了自我克制的快乐,自律性提高了。”通过系统地坚持体育运动,一位年轻人提高了体育总分,考进了理想的高中;一位女孩,通过对时间的简单规划,成功通过大学四门课程的补考……

  刘希平教授表示,其实要锻炼自己的自律性,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坚持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自我效能感会提高,对自己的控制感会加强,对生活的失控感会逐渐消失,生活的态度和热情会增加,最终成为一个自律的人,指日可待。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需要朋友圈打打卡,一开始可以。但最终,自律一定是个人自己的事情。

  现实

  诱惑多

  定力弱

  自律难

  39岁的赵女士最近几年身材“发福”比较严重,单位正好有健身房,她想午休或者下班后运动减肥,“为了督促自己好好健身,坚持下去,前前后后买了3套健身衣,花了2000多元。开始周一到周五天天锻炼,后来隔一天一次,一个月后,再也没进过健身房。”这样的情况,是很多人“减肥之路”的真实写照。赵女士说,单位领导为了督促员工加强体育锻炼,建了一个微信群,每天集步数打卡,10000步起,没能坚持几天,这个倡议就不了了之,“同事叫出去吃饭,我就把健身减肥这件事情抛诸脑后了,每天上班那么累,躺着多舒服。仅靠自己,自律太难,身边诱惑也太多。”

  30岁的杨女士近几年经常出现过敏症状,她想强身健体,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我在家附近的健身房办了3年的健身卡,花了将近4000元,又花了上万元买私教课程。”可杨女士仅仅坚持两个多月便放弃了,此后就再没进过健身房,私教课程也没有完成。“总是不断给自己找借口,不断原谅自己,不断和想要放弃的心理妥协。上班太累、要收拾家、要照顾孩子……其实,这些都是坚持不下去的借口罢了。锻炼身体哪有躺在床上刷手机、看电视舒服呢?”

  大学刚毕业的女生小张准备考研,平时父母都要上班,家里没人,很安静,但她就是学不进去,看书看不了半小时,就拿出手机刷短视频,一刷就控制不住,“我总是和自己说,我就看半小时,可这一看一个上午就过去了。我每天都告诉自己,第二天一定要努力,要自律,到第二天又管不住自己。日复一日,把时间都荒废了。”

  自律究竟有多难呢?记者随机采访了30位18岁到50岁之间的市民,男女比例各一半,其中75%的人认为自律难,而且很难做到完全自律;仅有25% 的人认为自律不难,他们在生活各个方面都比较自律,他们认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律都做不到,何谈成功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