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张健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
闫丽 本报评论员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闫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需要我们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
张健:“马克思主义行”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二者是递进关系,是坚持与发展、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可以说是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们必须在实践中毫不动摇坚持;同时,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必须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必须与时俱进发展。毫不动摇坚持就是守正,与时俱进发展就是创新。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我们才要守正;而在守正的前提下,我们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创新中也证明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更深入、运用更自觉了。
闫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首先要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其言更要知其义,把握其内涵与逻辑。
张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是一个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是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上“中国特色”形成的过程。从理论逻辑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从历史逻辑看,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还会在黑暗中摸索;而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结合中国实际、生搬硬套也不行,必须中国化时代化。从实践逻辑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必须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三个逻辑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
闫丽:坚持好、运用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要在“做实”上下功夫,既要知道“是什么”“怎么看”,又要弄懂“怎么办”“如何干”。针对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改革开放等时代课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张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六个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对我们推动各项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天津实践中,也要把“六个坚持”体现在各项工作中。拿高质量发展来说,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就要在新领域新赛道加快自主创新,在京津冀的朋友圈中加快协同创新,以鲜活的创新实践体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发展之问、时代之问,做出符合发展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才能有力指导实践。
闫丽: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如何理解“贯通”“融通”?
张健: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看,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产生重要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内在相通的。例如中华文明所强调家国天下和集体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是非常契合的。正是因为这种高度契合性,才能实现它们的对接和贯通。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就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树立,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从而让马克思主义成为“日用可及”的思想指导、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