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五个必由之路”的重要性。“五个必由之路”深刻揭示了中国答卷背后的成功密码,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具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论断,为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行、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
一、“五个必由之路”深刻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道路问题直接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党领导人民实现的百年辉煌成就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毫不动摇。
坚定“四个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不懈奋斗造福中国人民、实现马克思主义根本价值追求的科学道路。全党同志尤其是党员干部只有坚定“四个自信”,才能在正确面对和科学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二、“五个必由之路”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方略,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相结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今天的繁荣和富强。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事业,这个事业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失去了这个领导核心,我们的事业就会陷入混乱、就会误入歧途。当前一些敌对势力借各种理由攻击我们党的领导,其目的就是要搞乱、搞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绝不能在原则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深刻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就是最根本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人民生活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也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必然。党的力量来自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只有切实维护人民利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才能始终成为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的政党,才能始终保证自己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确保人民生活幸福。
三、“五个必由之路”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我们应当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新征程上,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坚持团结奋斗,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坚持走自己的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已取得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问题,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重大判断、重大部署、重大决策,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本质要求,作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划定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课题。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新发展理念系统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破解发展难题中增强动力,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前进。
依靠团结奋斗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四、“五个必由之路”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勇于自我革命是党经历百年奋斗锤炼出的最鲜明品格,是区别于世界其他政党的独特标识。中国共产党依靠自我革命,成功消除了重大党内隐患,破除了利益固化的藩篱,有效提高了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组织力。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自我革命锻造了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确保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做到“三个务必”,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三个务必”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使命担当、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三个务必”的升华,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勇于自我革命的清醒自觉。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只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分别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深圳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