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进一步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体措施》
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区探索开展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喘息服务”;
重点支持对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等设施建设;
开展老年人失能预防与干预工作,实施老年心理关爱行动;
为失能老年人上门开展健康评估,并对符合条件的失能老年人及其照护者每年提供至少1次健康服务;
开展老年人照护、失智老年人照护等“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工作。
失能失智老人生活难以自理,护理工作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意味着巨大的身心压力,无论是老人本人还是亲人都备受煎熬。那么面对这个特殊群体,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公布的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500万痴呆患者,其中1000万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国家高度重视老年痴呆防控体系建设,健康中国行动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将“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设为结果性指标之一,为此采取了多项有力举措。今年6月25日我市出台的《天津市进一步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体措施》中,也有多项关爱和服务失能失智老人的举措。失能失智老人在预防干预、养老照护等方面面临的困境,有望得到破解。
他们的故事
做饭缺料酒 她出门买却忘了回家路
李阿姨今年70岁。丈夫去世早,她一个人照顾四老,还要培养儿子。几乎没享上什么清福,她就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刚开始,她总是“忘事”,她和儿子都没在意,只以为是年龄大忘性大。有一天,她正在做饭,煤气灶上还炖着鱼,却突然离开了家。家人四处寻找没有结果,只能报警求助。最终,民警在一个大巴车站找到了李阿姨,她当时非常狼狈,浑身上下很脏,脸上身上还有好几处磕碰伤。儿子问她去了哪儿,她说做着饭想起来没有料酒了,就出门去买。可出了大门就忘了自己要干什么了,也找不到家,只能在外游走。此时,家人才意识到,李阿姨不是忘性大,她是病了。于是赶紧带她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她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
李阿姨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走失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李阿姨的儿子说,在母亲确诊之前,已经有古怪的行为很长一段时间,但全家人包括母亲自己都认为是人老的一些正常情况,没有多想。“如果能有早期的一个检查和干预机制,定期给老年人做检查,或许我们就能早点发现母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及早治疗,那母亲的病情也不会发展得这么快。”
73岁女儿照顾97岁母亲 力不从心
97岁的白奶奶因病瘫痪在床好几年了。长期卧床,老人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她一直靠女儿照顾,可唯一的女儿也已经73岁了,照顾她实在力不从心。
尤其近几年,白奶奶家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先是她的老伴儿患上癌症,紧接着女婿也被确诊为癌症。女儿和孙子、孙女又要照顾两位癌症病人,又要照顾卧床的白奶奶,心力交瘁。家人也给白奶奶请过几个保姆,都被她骂走了。他们也想过要把白奶奶送到养老机构,可白奶奶说什么也不同意,在她的固有观念里,老人去养老机构丢人,那说明子女不孝顺,而且老人要是到了养老机构,那也就算是完了,没几天活头了。
“照顾三个病人,真的太累了。每天身体上的劳累不用说,精神总是高度紧张。卧床的老人性格就像小孩子一样,可小孩子好哄,老人不一样。我也理解母亲难受,脾气变得古怪,可我也是70多岁的人,经不起折腾了。”白奶奶女儿特别希望社区能给他们这些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属提供“喘息服务”,让他们能有休息的时间。
去养老机构 最关心专业性和责任心
80岁的刘爷爷退休前是一名教师,桃李满天下。几年前他患上了一种罕见的血液病,虽然经过医生全力医治,命救回来了,但失去了行动能力,只能躺在床上。老伴儿已经80岁了,自顾不暇,无力照顾刘爷爷。家人将刘爷爷送到了养老机构,可仅仅待了3天,家人就把爷爷接了回来。原来在探视过程中,他们发现老人脖子和嘴角都有口水长时间遗留在皮肤上发红的痕迹。
“护理员不专业,也不负责任。”刘爷爷的女儿告诉记者,为老人们选择养老机构,环境、护理专业性、就医是否方便、离家的距离等都是家属比较关心的问题。“失能失智老人日常生活起居都要靠护理员照顾,如果护理员不会照顾,没有责任心,老人会遭罪。只要能把老人照顾好,我们多付一些费用也没问题。”
关爱服务失能失智老人 天津在行动
我市日前印发《天津市进一步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体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在针对失能失智老人方面,明确了支持有条件的区探索开展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喘息服务”;重点支持对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等设施建设;开展老年人失能预防与干预工作,实施老年心理关爱行动;为失能老年人上门开展健康评估,并对符合条件的失能老年人及其照护者每年提供至少1次健康服务;开展老年人照护、失智老年人照护等“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工作。
为家庭照护者提供“喘息服务”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我市部分区已经开始按照《措施》要求启动相应举措。例如东丽区,依托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开展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喘息服务”。
东丽区民政局养老科李科长介绍,该区目前有综合为老服务中心9个,在建的2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医疗、养老、助残等设施空间集中、功能集成,并采取“嵌入式+”的思路,嵌入“入托”“入照”“入户”“嵌餐”“嵌智”“嵌康”“嵌残”“嵌护”“嵌童”“家庭养老床位”等“三入六嵌一床位”服务功能,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点菜式”智能养老等服务;为本社区或周边老年人提供助浴、助医、助餐、助洁、助残等居家养老服务。
“喘息服务”是一项专业照料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公共服务,由此给老人的照护者得以“喘息”的机会。“这9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都可以为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照护者提供‘喘息服务’,可以日托,也可以半月托,还能全托,各种模式都支持,看护者感觉疲累时,就近便可以托养老人。另外,托养老人的服务收费也低于市场价,符合条件的老人还能享受到长期护理险待遇。”李科长说。
今年78岁的杨奶奶是一名失能失智老人,生活起居全要靠人照顾。她的儿媳妇张兰提前退休照顾她,每天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早上起来给婆婆洗漱干净喂饭,之后还要帮她翻身、擦洗。中午做饭喂饭,下午喂水果……到晚上老人睡下后,我才能休息一会儿,我也是50多岁的人了,每天累得腰酸背痛。”张兰最近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腰腿疼痛,本来应该卧床的,可要照顾婆婆,哪有时间休息?最近病情比较严重,要手术治疗,这段时间就没人照顾杨奶奶了,一家人犯了愁。后来听说家门口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提供“喘息服务”,去咨询得知,他们想把老人送去多少天都可以,花费也比外面的养老院便宜,就在家门口,方便家属去看望。“把老人送去临时托养了2个月,护理员照顾的不错,老人情况挺好。”张兰说,家门口的“喘息”服务真的特别好,可以解决失能失智老人家属的一些急难问题。
近年来,我市一些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逐渐成为给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专业康养的中坚力量。和平区劝业场街南京路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正合馨养老院就是其中的一员。该养老院共有54个床位,分三个部分:养老院本体、日间照料中心、老人家食堂,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目前在养老院长期托养的20多位老人全部为失能失智老人。“我们为老人提供的是生活、医疗、心理‘三位一体’的护理服务。与周边两所医院合作,为老人提供专业医疗服务;还有三甲医院退休护士长常驻,负责给老人分药、调药;专业社工,定期为老人进行心理疏导。我们的养老院也是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该院刘院长说。
在正合馨养老院居住的老人们,很多都是在体验了一段时间“助餐”服务后,认可他们的服务态度,选择入住养老院的。87岁的吴奶奶就是其中的一人。吴奶奶有一儿一女,相继因病去世,只有孙女隔三差五去照看她。吴奶奶腿脚不方便,属于半失能老人,选择了正合馨养老院的上门送餐服务,“老人连走到门口开门拿饭都费劲,给了我们的送餐员一把家门钥匙,每次都是送餐员直接开门把饭给老人摆到桌上。老人在家摔倒了好几次起不来,电话也够不到,只能眼巴巴等到送餐员到家时再求助。”养老院的副院长张译丹说,他们都非常关心这位独居失能老人,逢年过节都上门送些食物和水果,吴奶奶与他们建立了信任,最后主动提出要来养老院生活。现在老人在这里吃得好睡得好,有人照顾,护理员每天都推轮椅带她出去遛弯儿,人也精神了。
老年人失能预防与干预
2021年,老年痴呆防治工作纳入了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体检内容。我市开展辖区老年人认知功能评估筛查,对诊断为轻度认知障碍的老人,由社区医生组织开展常态化认知训练,预防和减少老年痴呆的发生。对确诊老年痴呆的患者,社区医生对其家属和照料者开展培训,提高干预率,改善生活品质。
我市还将老年痴呆早期识别与筛查技能纳入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立了市级继教项目《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护理新进展培训班》等课程。接下来,我市还将推动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开设记忆门诊,推动精神专科医院开设老年精神科。各级精神卫生中心对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精神科、神经科、老年科医生每年开展至少1次老年痴呆防治技能培训。
各区也在开展老年人失能预防与干预工作。东丽区民政局与天津市福老基金会合作,该局提供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作为场地,基金会聘请医学专家,对社区的老人进行老年痴呆症的初筛,一旦发现老人有患病倾向,及时介入预防。张贵庄街、新立街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还与天津微医互联网医院达成合作,利用“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方式,为失能失智老人上门诊疗,老人可以享受到居家护理、送药到家、康复治疗等一站式健康维护和医疗服务,在线复诊购药享受医保报销,实现从医院到家庭的无缝衔接。
养老专家
八点建议
关爱失能失智老人
天津养老服务研究中心主任王昆表示,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伴随我国第二次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老年期,我国将进入加速老龄化、高龄化阶段,伴随而来的就是失能失智人口数的增长。
失能失智老人是因身体或心理的缺陷而造成个体日常活动和认知功能无法正常发挥。根据统计,我国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其中完全失能1000万,预计到2030年我国失能总人口将上升到7700万人。出生率有所降低,加上家庭小型化、妇女劳动力市场参与率提高、人口流动增加等因素,导致了失能失智家庭长期照护功能逐渐弱化,养老机构普遍遇到养老护理员严重短缺,失能失智老人照护成为社会难题,也成为养老服务的痛点,“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已经是不少家庭面临的困难。解决好失能失智老人照护难题,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及人口结构性转变带来的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形态、社会治理、福利保障等方面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关爱失能失智老人,王昆提出了八点建议。
一是要为失能失智老人养老提供法治保障。在施行《天津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基础上,完善失能失智老人长期照护保障体系,聚焦群体的刚性需求,“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推进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和养老服务补贴两项制度,扩大长期护理服务范围。制定认知障碍照护服务、早期预防和干预等地方标准,长期照护监督和评价体系等,为失能失智老人持续享受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专业照护服务提供保障。
二是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清单。针对他们的基本需要,明确养老服务去服务谁、怎么服务、由谁提供服务这些问题。为失能失智老人建档立卡,提供健康管理、定期健康筛查、养老照护政策补贴、适老化改造等养老服务。
三是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综合能力评估和照护方案。要建立专门机构和培训能力评估人员,定期开展失能失智老人综合能力评估,按照评估等级,结合社区、居家和机构养老条件制定照护方案。能力评估成果要在全市范围内互认、通用,作为失能失智老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养老服务补贴、接受长期照护服务的依据。
四是为失能失智老人建立老年病医保覆盖范围。适当放宽报销病种和增加报销额度,完善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机构的准入机制;建立失能失智老人护理家庭数据库,建立家庭医生帮扶机制,让更多居家养老的失能失智老人享受到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便利。
五是发展“嵌入式”养老机构,提供“喘息”服务。发展天津社区养老模式的特色品牌──“嵌入式”养老机构,将“三入四嵌一床位”模式做成标准化,在全市更大区域范围推广。资源配置更合理,为失能失智老人真正实现“一刻钟”养老服务生态圈。创新“小老助老老”“失能失智老人家属联合体”等模式,为家属开展专项培训和提供“喘息式”服务。
六是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心理关爱,建设友好环境。发挥“五社联动”机制,扩大失能失智老人心理关爱行动覆盖范围,针对这些老人抑郁、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早期识别和随访管理,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纾解、悲伤抚慰等心理关怀服务。
七是加大对失能失智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人员的专项培训。完善养老护理员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制,特别加大重度失能失智老人专业护理人员培养和认定规模,提升其职业道德和专业护理服务水平;培训与提高养老护理员用工补贴、岗位补贴和薪酬福利水平相挂钩,建立养老护理员奖惩机制。
八是加强对失能失智老人服务的科技支撑,提供基于智能物联的智慧养老终端产品和服务,为他们开展远程智能化诊疗、慢性病管理、康复技术方案研究等,例如推进失能失智老人辅助行走、智慧康复治疗、吞咽困难营养膳食、大小便护理设备、助浴等项目研发,提升智慧化养老服务能力。
社会学者
多措并举
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宝芳表示,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75%的老年人患一种及以上慢性病,16%的老年人存在失能或部分失能症状,4.8%的老人则处于完全失能状态。
一般来说,失能失智老人的居家照护有家人照护或雇人照护两种。由于我国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少子化,而且大多数失能失智老人年事已高,由家人照护就意味着子女要牺牲事业,回归家庭。所谓“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家中有一人失能失智,会导致家庭收入减少、生活质量降低,更会给作为照护者的其他家庭成员带来巨大的负担,也会给其生理和心理健康带来严重问题。而雇人照护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信任缺失,专业又有责任心的照护人员难觅。如何照护失能失智老人,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养老的最大难点和痛点。
李宝芳认为,需要多措并举,通过指导专业养老机构提供更多高品质的专业照护服务、照护者“喘息服务”,积极实施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与干预,培养更多的照护专业人才等,来改善失能失智老人照护现状,破解失能失智老人在预防干预、养老照护等面临的困境,给失能失智老人提供良好的照护。加强养老领域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有效分担个体和家庭的照护负担,缓解普通百姓对于养老的焦虑和不安,真正减轻个体和家庭的照护压力,以此最大限度释放劳动力要素,推动生产力发展,来从容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加速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