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激发了中华民族团结御辱的巨大能量,使中华民族的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史无前例地增强了中国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前不久,杨村一中思政课教师郑洪蕴在线上为全区千余名师生共上的思政课《强国复兴有我》火了。她用动人的语言,讲述着一段段抗战历史,隔着屏幕,学生们仿佛看到了保家卫国的英雄们浴血奋战的飒爽英姿和决绝背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清区教育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市级思政课建设文件要求,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高度认同,“四个自信”显著增强,思政教育充分彰显了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
多元主体融入课堂
凝聚“大思政课”的有效合力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思政教师肩负“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区教育局党委高度重视队伍建设,不断充实思政教师队伍,全区专兼职思政教师从2019年的1200人已发展到1453人。
为了让更多主体融入课堂,努力构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思政工作格局,区教育局持续加强与区委组织部、宣传部、网信办、财政局、人社局等部门的沟通,合力做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幼思政教育活动和宣传工作,并建立区委、区政府领导联系学校制度。今年以来,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同志、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已深入校园开展思政工作、讲授思政课共计690余节次,进一步凝聚了办好思政课的强大力量,营造了全党全社会关心思政教育、努力办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最新理论融合课堂
创新“大思政课”的理念思路
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将教育主体、对象、内容以及环境等要素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大视野中,创新思政课的课堂形态,改进授课方式。
长期以来,区教育局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建强思政课主渠道,不断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将中共党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党的领导”等内容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之中,同时聚焦社会热点,传递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课程内容张力。
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思政教研员巡回评课等活动,进一步规范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同时,通过开展优秀思政课评选展示、建设优质课例资源库、开设思政云课堂、制作思政微视频等方式,切实强化优秀教师典型示范作用,带动中小学思政教学整体水平提升,并将课程教学评价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之中,激发广大教师思政工作热情。
特色资源融入课堂
擦亮“大思政课”的实践特征
“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百年奋斗取得的光辉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都是最鲜活、最生动的育人素材。
区教育局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红色根脉寻访、成立“武清区红色少年宣讲团”、开展“喜迎二十大”系列主题活动、开展中学生思政辩论赛等方式,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贴近现实,积极探索“大思政课”的实现路径,让“身边人”讲“身边事”,把“大道理”化为“小故事”,回答好时代之问和学生关切,切实营造喜迎二十大的浓厚氛围,筑牢学生爱党爱国的信仰情怀。
为了将特色资源融入课堂,创新授课方式,思政教师们绞尽脑汁。杨村一中音乐教师刘勇超在全区率先推出“倾听时代之音,回顾光辉历程”音乐中的党史系列课程;杨村三中美术教师王明以武清彩色剪纸为素材,让优秀的家乡民间美术在美术课堂中得以传承和发展……这些都是擦亮“大思政课”的生动实践。
春风化雨,其乐未央。如今,课堂内外,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思政教学越来越多。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启智润心的教学氛围正在形成。区教师发展中心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张建英表示:“我们会用好思政的‘盐’,讲出真理的‘味’,不断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为青少年打好精神底色,夯实人生根基。”
面向新征程,武清将不负总书记嘱托,切实发挥“大思政课”培根铸魂作用,引导教育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