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你们能够历史性地成为我国首批非遗学研究生感到骄傲。”昨日,全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仪式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冯研院”)举办,院长冯骥才这样对新生说。
首届非遗交叉学科新生入学
本次活动宣告我国非遗学一级交叉学科的“山门”自此开启,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与发展进入专业化轨道。
冯骥才及其团队是我国在非遗抢救保护、人才培养以及非遗学理论和学科构建等方面的先行者,去年10月,天津大学获批设立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授权点。
入学仪式上,冯骥才将录取纪念证书及一套蕴含深意的入学礼物──嵌有明代木活字的水晶镇纸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制作的蓝印花布围巾颁发给7名新生。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表示,非遗学交叉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面临着从无到有、从新到强的巨大挑战,天津大学将在今后的探索建设中找准国家急需与自身特色优势的结合点,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围绕非遗事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做好管理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分类培养,扎实服务我国乃至世界非遗事业的发展。
要“把书桌搬到田野”
冯骥才说,民间文化一直在我们的生活里,中华民族的精神理想、生活情感、伦理道德、气质节操以及审美标准大多是通过节日为我们所熟知。他最想对新生说的是:“你们真的热爱民间文化吗?热爱才能产生责任。热爱非遗才能进入非遗学,有文化责任才能学好非遗学。”
冯骥才也提出了今后教研工作的目标:首先是建立起非遗学科独特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二是建立起一整套符合非遗规律与特点的独特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满足非遗事业需要的非遗研究人才和非遗管理人才。他表示,非遗管理学、非遗档案学、视觉人类学、传承人口述史、非遗博物馆学、民间美学等都是接下来教研工作的重点,他尤其注重“把书桌搬到田野”,“田野体验和实践教学是我们最重要的方法。”他说。
冯骥才强调,“非遗学科是跨学科的,所以我们运用‘交叉学科’这一概念。交叉学科的学科之间不是加法,而是乘法;不是‘物理性’的,而是‘化学性’的。”天津大学为非遗学交叉学科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和强有力的学术支撑。目前,冯研院正在浙江西塘和天津杨柳青分别筹建“传统村落保护西塘实践基地”和“杨柳青年画教研实践基地”,以便在文化遗产保护第一线开展教研工作,探索符合非遗学交叉学科特点和研究型、管理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