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新农村关注
走进乡村看发展
宁河区积极挖掘当地资源大力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
乡村走笔~~~
~~~律师文化纵横谈
~~~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09月14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农村关注
走进乡村看发展
宁河区积极挖掘当地资源大力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
稻香花海“老物件”一解乡愁(图)
本报记者 陈忠权 通讯员 田雨宸 张宁
杨泗村展示的村中老物件
“重走方舟路”的红色游船
木头窝村稻田里的木栈道

  积极利用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发掘保护村庄老物件,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不忘乡愁;搞好村庄环境建设,发展稻蟹立体种养,建好美丽农庄……近年来,宁河区以党建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挖掘当地资源大力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红绿交织”、强村富民之路。

  挖掘利用红色资源

  拓宽乡村振兴之路

  短短3个月,有1万多名党员干部来到宁河区俵口镇“于方舟故居”纪念馆,开展理想信念主题教育,追寻红色印记,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于方舟故居”纪念馆就位于该镇解放村。

  今年5月,宁河区推出“重走方舟路”红色研学项目,旨在积极利用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积极推进红色文旅产业发展。“重走方舟路”项目以革命先驱于方舟故居为核心,围绕该区俵口镇五个村庄,拓展形成一条3.8公里的红色文旅线路。

  村“一肩挑”于文东说:“解放村是革命先驱于方舟的家乡,我们积极保护利用这一红色资源,定期举办党课,教育全村党员发扬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在解放村还建有3个红色教育基地:党员宣誓广场、方舟文化公园、方舟剧场。于文东介绍,这3个基地是党员、村民学习的又一阵地。目前全村共有党员80名,村党支部发展入党积极分子10多名。

  “重走方舟路”带火了村庄红色旅游,依靠红色研学游的核心竞争力,既延续了红色文化催人奋进的教育功能,也通过红色旅游产业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

  为配套搞好“重走方舟路”红色文化旅游,该村组建了旅游公司,并聘请了专业管理团队进行管理。积极搞好餐饮、住宿、游船等相关旅游配套服务。在方便游客的同时,形成了红色旅游文化产业链,吸纳村民就业,增加村民的收入。

  59岁的村民于文海,因为年龄较大,外出打工困难。他被旅游公司吸纳成为一名游船的划船工,有了一份较为稳定的收入,特别满意。

  在村中,还建有一个宁河区优质农产品销售市场,有七里海香蟹、小站稻米等宁河区特产,在方便游客购买的同时,也促进了宁河区优质农产品销售,增加村民的家庭收入。

  “老物件”变废为宝

  让青年人不忘乡愁

  宁河区宁河镇杨泗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美丽村庄。

  沿着宽阔整洁的街道,记者跟随村“一肩挑”廉春英来到村史馆(农村老物件展览室),感受这个村庄的历史文化。

  马鞭子、煤油灯、大水缸……走进这个村史馆,浓浓的农耕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只见贴墙的大柜子里摆放着几十种老物件,定睛细看,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离不开的生产、生活用品,令人感慨万分。

  廉春英介绍,这些老物件大都是从农户家里收集而来的,已不再使用。比如马鞭子,那是过去村里的“车把式”用来驱赶马车用的。过去农村没有汽车,运输农业生产和生活物资都是用马车,现在村里再也没有马车了,马鞭子也就消失了。再比如煤油灯,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家里用来照明用的,因为那时没有电灯,村民们就用这种燃烧煤油的灯来照明,很辛苦,却也很温馨。

  走进村史馆另外一个房间,搭建有一个过去农村的土炕,上面放着炕桌,墙角处还有织布机,桌上摆放着一个煤油灯和一个老式茶壶,吸引了参观者驻足拍照、拍视频。

  廉春英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进步,昔日农村生产生活中不离不弃的老物件,今天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过去的生活是不该被遗忘的。这些老物件虽然不再被使用,但他们是老一代村民挥之不去的回忆,虽然有辛苦,但也有幸福的温馨。村里展出这些东西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告诉现在的年轻人,不忘乡愁,发愤图强,踔厉奋发,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是农业文明历史传承的精华,记录着人类农业文明发展历程,泽被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这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不该被舍弃或忘记。

  最近两年来,杨泗村新建了多处民宿,发展旅游效果很好。“老物件”也发挥出了很好的作用。

  记者走进一家民宿,只见一个房间里摆放的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家户户拥有的黑白电视机、卡式录音机等,营造了一种特别温馨的怀旧氛围,受到游客的欢迎。在庭院里也随处可见一些“老物件”,比如,过去使用的磨盘、水缸等,让城里的游客倍感新鲜,丰富了旅游内容。

  充分利用过去“老物件”,让其为现在村庄发展献力。

  白墙灰瓦,方宅合院,绿竹婆娑……走在杨泗村这个北方传统村落里,满眼却都是南方水乡的建筑风格,令人感到新奇。

  廉春英说,杨泗村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清康熙年间,村子早年兴盛时就是灰瓦白墙的院落样式,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一传统民居特色逐渐消失,最后变成了千村一面的普通乡村。为发展村庄特色旅游,村“两委”班子决心恢复过去传统村落样式,现在已经打造出了样板街道,古朴素雅,温馨怡人,农文旅深度融合。

  现在的杨泗村已成为网红打卡地,该村在充分发掘村庄历史文化的同时,积极打造现代旅游乐园,“古今”对接,创造美化新生活。

  村里种植了1000亩油菜花,栽种了2000多亩水稻,打造“稻香花海”游览观光区。开通了“小火车”,建立观景台和秋千架,还辟有动物观赏和喂养等区域。大人们开心,孩子们欢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亲子游乐园……

  打造美丽田园

  促进旅游发展

  在宁河区廉庄镇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村庄,有800亩稻田,可闻稻花香;有大片花海,可拍婚纱照;有古香古色的农家小院,可供游客居住;还有一条宽阔的蓟运河,清波荡漾,芦苇丛丛,愉悦身心。

  这个美丽的村庄就是木头窝村。在区、镇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该村“两委”班子打造美丽稻田、乘船游、亲子游等多种乡村旅游元素,多点位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让这个美丽农庄美不胜收,亮点频闪。

  村“一肩挑”张洪亮介绍,过去村庄发展很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致富产业,只是简单地种水稻。随着城市居民消费的变化,到农村旅游观光已成为一种时尚,村“两委”班子抓住良机,带领村民积极打造供市民休闲娱乐的项目,让美丽田园成为网红打卡地。

  在征求村民同意的前提下,村“两委”班子进行了统一流转,并把流转的稻田交给一家旅游公司经营,每亩流转费用1000多元,成为村民家庭一笔稳定的收入。为积极开展旅游,村“两委”班子还利用新农村项目资金打造稻田观赏木栈道长廊,让游客们轻松观赏即将丰收的稻田,近距离实地体验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感受。村边的稻田里还放养了七里海野生河蟹,游客们可以在稻田边捕捉“横行霸道”的河蟹,体验传统农耕乐趣……

  为丰富旅游内容,村“两委”班子还围绕稻田,积极开掘水上旅游项目,兴建游船码头,投入多条小型游船,搭载游客近距离欣赏美丽田园。记者看到,这里的河道虽然不宽,但河水清澈,两岸还栽种五彩的鲜花,仿佛进入江南水镇,令人舒心惬意。

  从田野走回村里,走进一户民宿,只见屋顶挂起大红灯笼,雪白的墙壁上画着清淡雅致的水墨画,令人耳目一新。经营户介绍,现在村里游客增多了,对吃住玩都有需求,在村里的大力帮助下,他家利用过去的老房子翻建了这个民宿,没想到特别受欢迎,全家特别高兴,也有了一个特别好的收入来源。

  张洪亮告诉记者,乡村旅游最忌讳单打一,最需要完善旅游链条,满足游客吃住玩等需求。为此,村里积极利用闲置的老房改建精品民宿,村民有收益,游客有住处,取得了“双赢”。村“两委”班子正在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将村庄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打造成一个旅游景点。

  发展乡村旅游,村庄环境美化特别重要。

  记者看到,木头窝村,绿树成行、鲜花盛开,仿佛是一个大公园。为了搞好村庄绿化,村里特意聘请一家专业园林公司进行设计、规划、建设,促使整个村庄的园林绿化做到了高档次。不仅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还帮助村民就业增收。

  在村中,记者巧遇一位姓张的村民,他刚刚给花木浇完水。这位村民笑着说,他已经60多岁,原先在外地一家企业打工,后来因为要回家帮助照看孙子,不能出村干活儿了。让他没想到的是,村里成立了绿化园林队,他在这里找到一个岗位,每月工资2000多元,特别开心。

  “金窝、银窝,不如我们木头窝!”村民们自豪地说道。“我们正结合廉庄镇总体规划,进一步做好‘水’和‘稻’两篇大文章,继续推进村庄内水系贯通,在水系周边建设民俗木屋;继续建好稻田景观,开发水上娱乐项目。同时,打造林下经济、庭院经济,带动村民致富,做优做精水稻产业,打造农文游深度融合的美丽新农村。”张洪亮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