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09月12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图)
郑学富
《祭月图》,明代杜堇作,中国美术馆收藏
《琼台赏月图》,清代陈枚作,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中秋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此夜,人们把盏赏月,庆贺亲人团圆,寄托怀乡思亲之情。唐朝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诗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抒发了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情怀。

  秋分祭月

  祭月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先人认为,“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蓬勃生长的保证。《礼记·祭义》中记载:“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日和月是天地之神,皇家称月神为夜明之神,只有天子才能与之沟通,所以祭月就成为皇家的“专利”。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分别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北、西、南四个方向。《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管子·轻重己》说:“秋至而禾熟,天子祀於太惢,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絻白,搢玉揔,带锡监,吹埙箎之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号曰祭月,牺牲以彘。”《史记·封禅书》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祭日,用羊猪祭月。秦汉两朝传承了皇室祭月礼仪,并在各地均建有日月祠。

  史载,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汉武帝则“夕夕月则揖”,即行朝日夕月之礼。北魏、隋唐直至明清历代沿用秋分祭月礼仪。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月坛,专供天子于秋分设坛在夜晚祭祀月神。规定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皇帝亲自在月坛祭月,其他年份则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后来,皇家祭月礼仪也流传到民间,并逐渐成为一种民俗流传下来,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表达一种美好的心愿。

  中秋赏月

  秋分之日,都是在农历八月里,但是具体日期每年都不同,所以不一定能碰巧赶上圆月。而祭月无圆月则大为遗憾。所以,后来人们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中秋除了祭月的仪式外,还有游赏的风俗。据《晋书》记载,早在晋代已经有泛江赏月之俗。东晋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镇西将军谢尚,镇守金陵牛渚。中秋之夜,他泛舟牛渚江上赏月,听到一条船上有人在咏诗。他驻听良久,大加赞赏,便邀来叙谈,此人即是穷书生袁宏。二人身份悬殊,却一见如故,吟诗畅叙直至天明。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声名大振。这就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的“牛渚玩月”。开元十五年秋天,李白途经金陵,在牛渚饮酒赏月,听说此段佳话,遂作《夜泊牛渚怀古》,感慨自己怀才不遇:“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唐朝,赏月活动愈演愈烈,而祭月的风俗在民间却越来越淡化,一向严肃的祭祀仪式变成了轻松活泼的赏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繁盛一时,其内容也融入了唐朝开放包容、自由浪漫的时代精神,演绎出更多的传奇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明皇夜游月宫等神话传说活灵活现,使中秋文化充满瑰丽多姿的色彩和浪漫迷人的魅力。《太平广记》里记载了唐玄宗夜游月宫的故事,开元年间的中秋之夜,玄宗在宫中赏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风靡一时,至今仍是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唐朝诗人白居易曾在宫中看过《霓裳羽衣曲》的演出,赞叹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到了宋朝,宫廷和民间赏月活动已蔚然成风。《东京梦华录》对东京汴梁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翫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中秋吃月饼

  月饼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以祈求家人平安、吉祥如意。自唐代始,吃月饼成为中秋节节日食俗,象征着团圆和睦。北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明清时期,中秋吃月饼成为民间的普遍习俗。明人田汝成辑撰的《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后来,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互融合,逐渐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种类,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围绕吃月饼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明清时期,中秋节已与春节等节日齐名,成为一年中的重要节日之一。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与舞火龙等特殊风俗。《燕京岁时记》说:“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清人慧霖有《闰中秋玩月》诗曰:“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菊花信待重阳久,桂子香闻上界留。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把一个百年难遇的“闰中秋”描绘得情景交融、绚丽多姿。

  中秋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祭月、赏月,寄托了几许情思,抒发了多少情怀。无论是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咏叹,还是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感慨,无不浸透着明月秋思的情怀。即使南唐后主李煜被囚禁在汴梁时,仍念念不忘金陵的中秋之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中秋的月亮,清澈、明亮、圆润,象征着团圆,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人们在中秋之际,吟诵明月,寄托相思,对于背井离乡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深深的牵挂,是一种浓浓的乡愁。天宝十五载夏,安禄山攻陷京城长安,杜甫携带家眷逃往鄜州羌村避难。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投奔灵武,以事新君,不幸的是在途中被叛军俘获,押回长安。八月中秋,杜甫遥望苍穹,一轮圆月,银辉遍地,思索万千,自己一生怀才不遇,报君不成反陷囹圄,也不知流落他乡的妻子儿女情况如何,喟然长叹,作五言律诗《月夜》一首:“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借望月抒发夫妻离别之情,字里行间体现诗人焦虑、忧思的心情和离乱之痛,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诗人在悲伤的情绪中也寄托了希望,终会有团聚共同望月之日。全诗通俗易懂,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情真意切,深婉动人。

  中秋咏月诗篇浩若烟海,还得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令人荡气回肠、心潮澎湃。人在逆境之中、受挫之时,往往能创作出名篇佳作,苏轼亦是如此。苏轼因和王安石在改革上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在各地辗转为官,他兄弟情深,曾请求朝廷派他到距弟弟较近的地方任职,以求兄弟常能团聚。熙宁七年,苏轼被派往密州任知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苏轼饮酒赏月,他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没有见面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举头望明月,心潮起伏,想念弟弟子由(苏辙字),思念之情随着酒兴在心中蔓延,于是他面对明月,吟咏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感叹。他在诗序中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的诗把人世间的宦海沉浮、悲欢离合,融入对宇宙人生的丰富联想与哲理思考,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全词清丽雄阔,豪迈旷达,浪漫奔放,堪称是中秋赏月的千古绝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