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天津这座北方重镇的底色。
这里产生过“抵羊”毛线、“同仁堂”药业、“红三角”纯碱等传世百年的民族工业品牌;诞生了飞鸽自行车、海鸥手表、北京牌电视机等100多个制造业“全国第一”。
这里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中的191个、666个工业小类中的606个,是全国工业产业体系最完备城市中的佼佼者。
因着这份底色与翘楚,这里被赋予厚望要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这座“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战略支点上的城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论述──“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是大国的根基,经济不能脱实向虚”……发挥自身区位、产业优势,坚定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
顶层设计统筹出台、产业链条攻坚延伸、创新能力跃升突破……在这里,加快打造制造强市的号角已吹响,步履正铿锵。
政策加持 顶层谋划
工业和信息化部上月对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进行公示,64家天津企业入选,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赫然名列首位。
如果说制造业铺就了这座城市的底色,那么,海鸥表业无疑是这层底色中尤其亮丽的一抹。
拥有67年历史的海鸥表业既是中国近现代工业重要发祥地天津骄傲过往的见证者,又与众不同,穿越时间的长河,成为天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而谋划的“制造业立市”战略的实践者。
在这场实践中,海鸥表业掌握了代表国际手表制造顶尖水平的陀飞轮、万年历、问表等超复杂机芯的自主知识产权,并不断尝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实现硅材料零部件在高档机械手表机芯中的应用;在这场实践中,因为海鸥表业,天津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精密机械手表机芯制造基地,机芯年生产能力300万只。
“混改后我们主动融入天津‘制造业立市’战略,坚持‘制造为核、品牌引领、会员深耕’,建立起以国产自主机芯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链布局。此次被评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是振兴实体经济和‘中国制造’的宏观政策支持的结果,也是对海鸥表业精密制造、技术研发实力水准的一次检验。”海鸥表业集团总经理吴建杰对记者说。
这64家入选名单中,有近一半来自制造业。
说起政策支持,仅从今年6月印发的《天津市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中,就可窥一斑。
这份清单中,财税支持、信贷帮扶、人才引进、帮扶上市等方面都有涉及,还专门指出天津OTC今年6月开设的“专精特新板”,对“小巨人”企业进入挂牌展示的费用给予全额补助,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种子企业进入挂牌展示的首次费用给予补助。
“围绕‘制造业立市’战略,我们工信部门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形成了‘空间布局+五年规划+行动计划’的完整推进体系。”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这个推进体系下,《促进和保障制造业立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条例》先后出台,强化制造业发展法治保障;《天津市工业布局规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一一落定。
“所有政策措施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不断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实现制造业质量变革、动力变革和效率变革,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效率。”该负责人称。
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5240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增长18.4%;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4.1%,比2020年提升2.3个百分点,制造业对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产业链攻坚 新优势塑造
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夏汉关8月初专程从泰州赶到天津,祝贺精锻科技全资子公司天津太平洋传动科技有限公司7月产销双双突破2000万元。
成立于2015年的天津太平洋传动公司专营齿轮、锻件、离合器、传动器等零部件,为天津大众、一汽大众、利纳马、约翰迪尔、天津麦格纳、长城汽车等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企业提供配套。
“企业进入天津以来,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发展很顺利,因为看好在天津的发展,我们去年又追加3.5亿元投资建设二期厂房,从而在津投资总计超过9亿元。”夏汉关说,“9月天津公司产值要再创新高,力争突破2500万元,四季度单月产值要突破3000万元,为明年产销继续上台阶打下坚实基础。”
相关部门的支持体现在哪儿?夏汉关举例说,二期项目建设中要购进10台套重大关键设备,新冠疫情阻隔了海外供应商,市、区两级工信部门了解情况后,马上梳理出4家上游企业名单,帮助企业很好地实现了本地化配套。“在保证质量前提下,节省了近一半成本,为二期厂房年底建成交付使用提供了坚强保障。”
给太平洋传动公司提供设备配套的是天津本地企业天锻压力机有限公司。“作为国际化公司,太平洋传动过去许多智能化设备都来自德国,我们深入了解对方需求后,研制出了符合对方需求的首台套设备。这个过程一方面享受到了市里智能制造专项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我们的国产装备替代了进口设备,还享受到了政府提供的首台套相关政策支持,增强了我们持续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信心。”天锻总经理刘林志站在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指着眼前一台台即将交付的设备对记者说。
上下游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保证了天锻公司在疫情影响下仍每月签下1亿元以上的订单。“疫情下订单有增无减,上半年增长了三成以上。”刘林志说。天锻目前已成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15家世界500强企业、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中国500强企业的明星供应商,并保持了销售额多年稳居国内第一、近3年国内市场占有率70%以上的纪录,天锻重型数控液压机已出口欧洲、美洲、大洋洲及非洲的30余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额跃居全球第一。
这两家企业都隶属于天津正在全力打造的12条重点产业链中的高端装备产业链。今年上半年,该链条上的国内龙头企业在津布局建设的项目多达78项,总投资达205.8亿元,项目投达产后可实现产值217.5亿元。
“刘林志总经理说的首台套相关政策及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支持,仅在高端装备产业链在链企业,今年上半年工信给予的支持总额就超过1亿元,其中涉及首台套的有43个。”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装备工业处负责人介绍说。
2021年,天津信创、高端装备、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12条重点产业链在链企业实现总产值1.26万亿元,增长20.7%,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63%。今年上半年,全市在链企业产值、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规上工业4.2个百分点、1.3个百分点。
“我们把产业链作为‘制造业’立市的核心抓手,实施市领导挂帅、部门携手、市区联动的方式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这个经验做法获得了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的通报表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称。
创新创造 拔节生长
刘林志反复向记者强调,可以短期内承接下太平洋传动的订单,研制出首台套替代进口,离不开企业长年坚持在创新上的高投入,离不开企业不断自我加压提升出来的创新力。
“最近5年,我们企业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达到40多个,10年间向国内用户输出首台套高端成形设备上百件。”截至2021年年底,天锻已获授权专利669项,其中发明专利163项。据中国锻压协会2021年给出的数据,近10年锻压装备专利数量中,天锻位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二,将日立、丰田、住友、德国舒勒等业内名家远远地甩在后面。
刘林志为自己企业自豪的神情,让记者的思绪回到今年6月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专门推出的“制造业立市”主题展。主题展上从遨游苍穹的天宫空间站,到驰骋神州的快轨列车;从金属毛细管原材料,到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整机;从体内磁悬浮人工心脏,到体外脑机接口;从氮化镓太阳能电池,到“天津号”纯太阳能车……小到高性能低功耗计算机芯片,大到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无一不在展示这座被高科技赋能的城市的自信与骄傲──
目前,这座城市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71家,位居全国重点城市第3名。聚力打造的信创、合成生物、细胞生态等5个海河实验室,会聚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等人才3000余名。“麒麟操作系统+飞腾CPU”体系成为国内主流技术路线。
用4年时间,为全市3000余个智能制造项目安排8个批次的智能制造专项资金,补助金额达91.9亿元,打造出200家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家庭千兆光纤覆盖率等3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在智慧交通等领域打造出500多个应用场景,汽车产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等11个项目入选工信部2022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位居全国第三。
截至今年7月底建成5G基站4.85万个,全市家庭千兆光纤网络覆盖率等3项指标全国第一,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记者的思绪回到8月底我市举行的第七届“创客中国”天津市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场上。一个个年轻人上台展示自己团队或企业的创新成果,他们飞扬的神态、自信的表情,无一不在诉说这座城市创新力量新生的喜悦。
赛场上一个随团队从杭州到天津创业的年轻人说:“大家都认可杭州的营商环境,来天津后我们发现这里的营商环境也非常好。”一个闯进前10名,即将代表天津参加全国创新创业比赛的年轻人说:“我们有信心解决我国多领域依赖进口品牌的‘卡脖子’问题,打破国外垄断。”这位来自天津旗领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年轻人叫柴林赛,他分享给大家的系列化高精密减速器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AGV、高精密机床等领域,在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已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闯入大赛企业组一等奖的亚琛联合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在赛场上展示自己企业的超高速激光熔覆技术,“这个技术为零部件修复再造开辟了一条崭新途径,可以让失效或报废设备、零部件‘起死回生’,还可延长新品的使用寿命,达到多寿命周期效果。”
一份由天眼查研究院发布的《“专精特新”企业十强城市洞察报告》显示,全国主要城市的“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规模实力排序中,天津进入前5名,领先重庆、成都、青岛、东莞、厦门等城市。
目前,这座创新活力拔节生长的城市,拥有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89家,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4家;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6家,培育雏鹰企业4974家、瞪羚企业378家、科技领军企业23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196家、高新技术企业9198家。
“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这座城市的年轻人听懂了,领会了;这座城市的企业家实践了,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