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一束花,放在先生的遗像旁,深深鞠躬,半天不曾起身,原来泪水已经顺着脸颊流淌。来自物理学院的刘同学,还代表喜欢诗词的母亲,一起来哀悼叶先生,“我们常常一起分享先生的讲座视频。”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文学院的同学都来了,列队整齐向叶先生告别,“我们曾听师哥师姐说过,先生曾在迎新晚会上站着讲了快1个小时,我们也时刻期待能有一次聆听先生‘大课’的机会……”
花束、花篮、花圈。连夜就在逸夫图书馆布置好的灵堂,来往致敬的人不断。很多人是和先生有过接触的,凝望着叶嘉莹先生的遗像,仅那一眼,潸然泪下,音容犹在。
“荷花凋尽我来迟。正是因为仰慕叶先生大名,我才报考南开大学,很遗憾未能亲身聆听叶先生教诲……”南开诗联副社长王舒站在迦陵学舍门前,献上花,三鞠躬。
“萦绕耳畔的数字吟诵声,让我总觉得叶先生从未远行。莲花飘落了,但莲子仍留。”新传学院代管专业的张嘉迅,轻轻讲述,南开学子必能织出自己的绸缎,让叶先生无憾。
这一场冬雨,是为刚刚去世的叶嘉莹先生来送行的。从前夜到昨天中午时分,冬雨淅沥,在迦陵学舍门前,不断有前来悼念的学子,在此寄托哀思。
11月24日,百岁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叶嘉莹先生,离开人世间。记者在南开大学校园看到,学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通过各自方式表达悼念之情。
逸夫图书馆 选彩色遗照“灵堂在学校最具标志性的位置”
不断有人捧着花束、花篮、花圈,步入南开大学逸夫图书馆。
一进图书馆,“沉痛悼念叶嘉莹先生”的醒目大字映入眼帘,与众不同的是,悬挂着的叶先生遗照,是一张彩色图片,面露微笑。来自各界的花篮、花圈,环绕四周,翰墨书香中素色,令人更加肃然起敬。
在现场志愿者的指引下,一名学生把带来的一束花,轻轻放在遗像下。后退,鞠躬。“先生再见了……”
两位老人相互扶持而来,其中一位是南开大学出版社的美术编辑,曾为叶先生的书做过封面设计,“能为先生做过一些事情,是我的荣幸……”
自发前来,相互搀扶、深深鞠躬,不愿起身,只因为深沉的悼念,“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她会离去。”这样的表达不止一个人在念叨着。不少学生是围在周边,眼中闪着泪光,凝望叶先生的熟悉的笑容,仿佛在讲堂里、视频里,依旧那么可亲可敬。
在图书馆,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卢桢介绍说:“先生去世后,各部门连夜统筹,设计方案,布置灵堂。”地点设置在图书馆,是学校最具有标志性的位置,方便师生们前来哀悼,“先生的遗像照片是彩色的,她像平时上课一样,目光慈祥地看着我们。”卢桢回望了一下,沉着声音说:“你看,先生在花丛中微笑。”
包括天津各界以及国内各大高校、中国作家协会等社会组织,张伯礼、濮存昕等各界人士,作为叶先生的好友、晚辈忘年交,在第一时间委托学校送上花圈。据悉,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的剧组也将于近期赶到天津。
南开大学此前曾发布讣告,叶嘉莹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24年11月30日(星期六)上午10时在天津第一殡仪馆滨河厅举行。
“周末,我们送别叶先生。”很多读者也通过全媒体平台留言。
迦陵学舍前 风雨中的思念“诗词的女儿 优雅的先生”
王舒结束了上午的课程,就从海教园校区打车赶到八里台校区,直奔叶先生生前治学所在的迦陵学舍。
她告诉记者,从小喜欢诗词古典文学,就是因为仰慕叶嘉莹先生,才坚定地报考南开大学的,“本科没有安排先生的课,我就想将来要读研、读博,目标就是做叶先生的学生。”之前,王舒曾陪同著名校友高东山先生回访母校,拜谒迦陵学舍,往事历历在目,曾经欲亲身聆听叶先生教诲的愿望,成为遗憾。但她也表示,“会在中华诗教的学习中,将叶先生的诗心永远传承下去。”
迦陵学舍是2015年南开大学校庆日时正式启用的。当时,叶嘉莹先生也是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继续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决心。
“喜欢中华古典诗词,是我的天性……一个人生到世界上,在社会中就应该为人类做出一些贡献。我从小就是读中华传统文化著作长大的,第一部开蒙的书就是《论语》。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是我所注重的真正美好的理想,不是为了个人。”
哲学专业的李浩楠告诉记者,觉得读叶先生的诗,总有一种对话的感觉。诗的魅力在于抒发共鸣情感,而先生的魅力在于一生致力于诗。“所以她的经历、她的作品始终给人以共鸣感。斯人虽仙逝,其文字永远动人。”
往来迦陵学舍的人很多,叶嘉莹仿佛一团火光,总能吸引着大家云集而来。
连夜赶回天津的闫晓铮博士,原本在南开大学读物理学专业,但因为一次听完叶先生的讲座,就跨专业考研进入叶先生所在的学院。
在现场,闫晓铮告诉记者,那一次叶先生讲的是嘉陵十四稿中的“家国沧桑”,“当时,我和讲台上的叶先生,物理距离并不遥远,而20岁的我和近90岁的先生相比,她结合主题讲述自己之前的遭遇,是我没有经历的,却又把我带到诗中、历史中。”闫晓铮对于先生治学精神有着深刻印象,在拍摄电影《掬水月在手》时,叶先生仰面摔倒,就在紧急救护从电梯下楼时,“她还嘱托我,有一份稿子已改好,就放在书桌上……”
“卅载结缘 为有荷花唤君来,百岁归去 先生诗魂照南开”
“莲实有心应不死 人生易老梦偏痴”
“凤羽今游广宇去 人间犹自有清音”
“诗词的女儿 优雅的先生”
……
有自作的挽联、有采撷先生的旧作、有发自内心的哀思,悼念的花海中,映衬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的先生具象。
迦陵学舍外,几位南开学子静静站立,在等待?在思念!他们、她们互相拥抱了一下,就如经济专业的许子同所抒发的情愫,莫因花落泪双下,且待冬去又一春,赓续前辈的事业,重新掬起水中那片月光。
文/摄 新报记者 单炜炜 王轶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