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为我的教师生涯和科研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点燃了我投身民航科研的热情。”中国民航大学教师左海超回顾往昔,感慨万千。他的职业生涯,与国际化科研项目紧密相连,彰显出国际科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巨大价值。从学生到教师,从参与者到负责人,他秉持科研精神,致力于民航问题解决,践行教育使命。
15年前,正在读研二的左海超加入学校与国际民航组织(ICAO)、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合作的AOC(国际航空营运人许可证系统)项目。面对复杂业务逻辑、技术壁垒、多国语言要求等难题,他全身心投入到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开发等环节。凭借坚韧毅力,他与团队攻坚克难,在技术攻坚中锤炼能力。2011年12月,他在国际民航组织蒙特利尔总部圆满完成AOC项目部署和试运行,这段经历成为他难忘的记忆。
2012年留校任教的左海超,因AOC项目的成功,迎来新挑战。国际民航组织与学校深化合作启动OASIS项目,旨在提升全球航空安全管理数字化与协同化水平。左海超凭借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成为主要技术负责人。项目团队历时两年完成研发,2014年成功将系统部署于国际民航组织总部,提升了全球航空安全信息管理效率。国际民航组织官网高度评价AOC、OASIS系统,学校影响力也因此大增。OASIS项目也成为人才培养孵化器,多名研究生由此成长为行业骨干。
2014年,左海超所在团队受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邀请参与IMX(综合管理系统)项目全球竞标。依托学校学科融合优势,团队成功中标。左海超承担项目管理与研发,全程主导从需求研讨到产品发布。2015年11月,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举办IMX项目全球发布会,对学校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高度赞赏。IMX项目凭借优越性能打开全球市场,得到众多用户认可。在此期间,中国民航大学研究生在项目中锻炼成长。
2023年,中国民航大学与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左海超成为首批赴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北亚办公室实践访学教师。他深度参与多个重要项目,协助开展会议会务等工作,还引导师生参与合作项目。2024年,他带领学生团队参加编程比赛,斩获一等奖。
从AOC到OASIS,从IMX项目到前往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实践访学,左海超的成长印证了国际科研项目的赋能。他表示,将继续为推动民航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助力青年学子踏上国际化征程,书写中国民航人的辉煌。
通讯员 袁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