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讲述
天津历史文化传播者,家族在津十余代~~~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讲述
天津历史文化传播者,家族在津十余代
留住津沽一脉书香(图)
口述 章用秀 采写 孙瑜
  章用秀

  1947年出生的章用秀,是一位研究天津历史文化的学者,出版过《天津地域与津沽文学》《天津的园林古迹》《艺术大师李叔同与天津》等百余部著作。他也是一位藏书家。走进他家大门,就好像走进了一座图书馆,从书房到卧室再到客厅,到处都是书,几十个书架将四壁占满,不同版本的图书及线装书分门别类地摆放,规整有序。买书、读书、著书几十年,他将从书中读到的知识,运用到对天津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研究天津书画历史

  收藏天津乡贤画作

  我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家里算上我这代,在天津市能上溯到十一代人。这可能也是我对天津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吧。

  我从小喜欢到处乱走。我家住在河北区水梯子大街,5岁那年,有一天,我自己去百货大楼,出来后本该往右转,回河北区,可我却向左转,竟走到了海光寺。天都黑了,是警察叔叔把我送回了家。上学时,课余时间我常跑到市区各处及郊区的一些村镇,还画了方位图、在小本本上写下考察记录。

  上中学时,我喜欢上了写作,上山下乡仍坚持写。1974年,我分配到河北区委,做新闻采写,在《天津日报》上发表过很多河北区发生的新闻事件。

  我喜欢书画,发表了一篇介绍天津书画家梁崎的文章,但要不要接着写这类文章呢?心里有点儿犹豫。《天津日报》的朱其华老师鼓励我:“天津的书画家不应被埋没,《天津日报》需要这样的文章!”他的话为我指明了方向。

  之后,我撰写了李鹤年、姜毅然、刘维良等天津书画界前辈的文章。上世纪80年代,著名书法家吴玉如去世,朱其华老师让我写一篇纪念文章,因为要得急,就在他的办公室里写,我写了一个半小时。

  其实,历史上天津有很多卓有成就的书画家,但文献方面却有所缺失。为弥补这个遗憾,我多方搜集资料:第一,尽可能地去查阅画史、书史、地方志、津人诗文集及笔记杂谈,包括《天津县志》《天津县新志》《天津志略》《津门诗钞》等,也查阅了旧报刊,包括《北洋画报》《大公报》以及《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等,一点点积累;第二,我奔走于博物馆、展览会、拍卖会、画店,留心天津乡贤的作品,拍照片、做笔记,拓宽资料来源;第三,我从拍卖会和画店购得过数百件津人画作,逐一品评、探讨。最终,我完成了《天津书法三百年》《天津绘画三百年》两部著作。

  我收藏有一批天津乡贤的书画,也曾在天津美术馆办过专题展览。有一件曾延年所绘《秋花图》,淡红色的山茶花、蓝色的牵牛花配以浅绿色的花叶,格外清丽淡雅。曾延年是成都人,但这幅画的收受者,实为天津人李叔同。曾延年在中国近代文化艺术史上可圈可点,他与李叔同一样爱美术、爱戏剧,先是在日本,后是在上海,前后同学、共事数年。此画见证了两人的非凡经历及特殊关系。

  因为我生在河北区,又在河北区工作,所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就关注到了同样在河北区出生、长大的李叔同。很多书刊说他是浙江平湖人或山西洪洞人,我查证了大量文献资料,证明李叔同家中至少八代人生活在天津,李家是天津的坐地户。我多方查考了李叔同在天津的成长经历、他的人生轨迹及其在天津的师承关系,以此证明天津文化的近代性对李叔同后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撰写了《天津乡贤李叔同》《一代宗师李叔同》等著作。

  盐商延揽四方名士

  绘出天津文化底色

  朱其华老师曾为我的《天津地域与津沽文学》一书作序,题为《一脉书香》。他写道:“天津过去不仅有电视剧里大力渲染的好勇斗狠之徒和被称为‘混混儿’的一类人渣——那不过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枯枝败叶;天津同时还有深受国内外学子尊崇和仰慕的旷世奇才、文学大师、高僧大德李叔同,以及与外地相比并不逊色的文人群体和一脉书香,那才是更值得重视的研究对象,决不能让他们像黄金一样沉入海底!请换一个观察角度审视天津的过去和天津地方文学,就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天津——那才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天津!”

  历史上,天津的漕运、盐业非常发达,有很多盐商在此经营、生活。严修家是盐商,李叔同家也是盐商。盐商致富后,办了很多慈善事业,在各处营造园林,也办教育延揽四方名士,把浙江、江苏一带的文人吸引到天津来。因此,在那个时期,天津出现了文化大发展的局面,本地的诗词、绘画、书法,都有很大的提升,留下了许多作品。

  天津近代文化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也有些许的杂音。比如,我们有时候会听到这样的话:“天津人只会耍嘴皮子,没正文儿!”其实在我看来,天津人说话,除了个别的方言土语之外,大多是带一点儿天津味儿的普通话,只是三声字的发言重了一些,绝不像某些人模仿的那样,不伦不类、不三不四、半真半假、半生不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就是一嘴的天津方言,他发出的“爱国三问”掷地有声,绝不是“耍嘴皮子”。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把天津说得很俗。我认为,天津人当然有幽默直率的性格,但这并不是粗俗、野蛮。天津既有俗文化,也有雅文化,梁启超、李叔同、严修、曹禺等都可以代表天津人,代表天津的雅。

  天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海河、海洋孕育和发展了天津,构成了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的城市性格。挖掘我们的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代人应该坚持做的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实地探访也是阅读

  我一生与书结缘,每天必须有书置于床头,才能入睡。上中学时,我对书已经是情有独钟,常背着家长偷偷地用零花钱买书。参加工作后,每到一个地方办事,哪怕时间再紧,我也要去当地的书店逛逛,遇上好书总是不忍放手。

  我买书有几个原则:第一,买书从来不惜成本;第二,从来不用公费买书;第三,买书时不跟卖家讨价还价。从《古今图书集成》、经史子集的主要典籍、现当代名著,到笔记杂谈之类的单行本,我几乎买了一个遍,总计藏书已有三万多册。只要是与天津有关的书,我更是想方设法地买到,从这些书里发现了很多有关天津人、天津历史及地域文化的知识。当朋友把我的书借走后,我会立刻再买一本同样的书补上。

  研究历史文化,除了读书、查找文献,更重要的是去实地探访。比如位于河北区的云贵会馆旧址,最近已经重新整修了。很早以前我就去过,当时那里有一家小工厂、一所中学。我跟厂里的人们攀谈,他们告诉我,有个文物贩子想买会馆里的一块石碑。我说,千万不要卖,一定要保护好。这块石碑一直保留到现在。

  我还曾对一些历史建筑提出过保护建议,比如河北区三马路114号院、三马路与宿纬路交口处一座中西合璧的老楼、辰纬路西北段西侧的丰厚里、达仁堂制药厂内的小楼等。

  北宁公园里面也有很多历史建筑,多建于清末至民国时期,与天津的其他公园不太一样。我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公园致远塔前的一对石狮比较特别。清代的石狮雕刻比较厚重,其形态活泼多于凶猛,让人感到臃肿疲沓、软弱无力,而金代石狮的造型却很清瘦。我查了《益世报》,在1921年4月19日这一天登载了一篇文章,谈及河北博物院(天津博物馆前身)在省内征集石狮,于某县发现了一对。曹锟的弟弟曹锐对此颇为关注,经过一番周折,石狮落户天津。这对石狮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是天津市现存雕刻年代最早的石狮。

  另外我还查询到,天津还有两对古代石狮:一对在天津市自来水公司门前;另一对在位于黄纬路的九八三医院(原二五四医院)内。

  退休后,我给自己安排好作息时间,每天还像上班一样,工作时间只允许自己读书、写作,绝不轻易侵占。我先后应天津图书馆、天津市文物局等单位之邀,做了“天津的园林古迹”“李叔同与天津”“徐世昌——书画兼工的民国总统”等专题讲座,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我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天津、爱上天津,因为这里是我祖祖辈辈居住、生活的地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