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创新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24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把思政课的道理“讲透”
高德罡

  “讲透”,就是指讲得透彻、彻底,没有死角。把思政课的道理“讲透”,是指把道理展现得晶莹剔透,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讲透”思政课的道理,就要迎着问题讲、对着热点讲、奔着重点讲,讲透理论的真谛、讲透理论的本质、讲透理论的核心,让学生对科学的道理“吃透”“通透”,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所以必然”,实现融会贯通的效果。

  迎着问题讲,讲透理论的真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其实也就几大类,要把这些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把思政课的道理讲透,就要有问题意识,问题导向,迎着学生的问题讲。了解学生关注什么,有哪些疑惑?如何解疑释惑?思政课教学如果没有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的准确把握,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也难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更不可能把道理展现得透彻和彻底。当今的“00后”爱思考爱追问,有对社会发展和规律认识的个性见解,思政课教师要俯下身了解学生的困惑和感知,找准问题,将代表性的问题“合并同类项”,凝练成为教学专题,在课堂上像“剥洋葱”一样,把问题掰开、揉碎,一环扣一环地讲清楚、讲明白,讲出真理的真谛。在解疑释惑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对着热点讲,讲透理论的本质。时代热点的话题,日益成为青年大学生普遍关心、热议的重要问题。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各校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及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思政课要把道理讲透,首先,要直面热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观察中国、观察时代,在“两个大局”中把握热点问题;其次,要将学生普遍关注的时政热点作为教学素材融入课堂,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用好“望远镜”和“显微镜”,善于从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的宽广视角透视问题本质、把握内在逻辑、探索发展规律;最后,还要引导学生洞察热点问题背后的本质,既要从形势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热点问题的当前现状,更要从学理的角度讲清该问题的实质,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从不同的维度洞察局势,反思问题,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增强其在思想上“清除杂草”的能力,引领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思潮中辨清方向,打牢科学思想基础,让学生听得进、记得住、信得过,实现真懂、真信、真会、真用的效果,提升铸魂育人的鲜活度。

  奔着重点讲,讲透理论的核心。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其逻辑起点、逻辑层次、逻辑联系,这构成讲透道理的“网结点”,但还需要从“网结”中抓纲、抓重点、抓关键。思政课的每一章有重点,每一节课有重点,每一个问题也有重点。讲透道理,就要把这个道理的重点问题抓住,奔着重点讲,展现其根本要义和实质核心。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学会从辩证维度、历史维度和实践维度多方面多角度把重点问题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比如,在讲到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问题时,要从辩证的维度,引导学生用整体性思维,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性,全方位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用历史维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选择和发展,从而深入地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与选择依据。在面对新时代推进改革发展稳定遇到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时,放在历史长周期里去考察,用打通历史、当代与未来的大历史观去考察,深刻地讲出我们从哪里来、现在走到了哪里、又将向哪里去,把握发展大势和总趋势;引导学生从实践维度挖掘、深思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形态,认识到它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开展的谋求富强、具有宏大时空背景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维度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阐释和分析更加表现出了具象化,同时,也带给学生思考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如果不以一系列具体而现实的实践活动来推进现代化,美好的现代化目标注定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同时,也让同学们再深入反思的是,要从实践的角度破解现代化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无疑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无论是“现代化的陷阱”,还是现代化的“短板”或不平衡问题,抑或现代化进程中有可能遇到的“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等,其实都是社会实践或发展实践的问题,是社会实践在结构和功能、目标和手段、理念和行动、要素和系统等的协调统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因而,我们要克服现代化遇到的问题只能从实践入手。通过多维度全方位的剖析,明晰其道理的本质核心,把道理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实现融会贯通的效果。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