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2025全国两会 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开幕侧记
~~~
掌门人说老字号~~~
~~~—— 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扫描
~~~大会发言人娄勤俭答中外记者问
~~~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05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掌门人说老字号
红三晶:实业创新 砥砺前行
张靖芝

  作为一个老字号民族化工品牌,“红三晶”有着不平凡的创业史和发展史。纪录片《老字号 共潮生》第二季,用光影勾勒出“红三晶”与大沽化工的发展足迹,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跟随着镜头,一起回溯大沽化工八十余载的历史变迁,一同回顾“红三晶”品牌的萌芽、成长和壮大。对于我们企业来说,此次参与纪录片的拍摄,也是一次梳理发展脉络、发展思路,坚定未来发展信心的难得契机。

  大沽化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39年,在日伪统治时期,“华北盐业株式会社大沽工场”主要生产烧碱、氯气等化工原料;上世纪40年代后期,大沽工厂踏入民族化工复兴的进程中;新中国成立后,大沽工厂划归至当时的重工业部,迅速复工复产。很快,1951年10月1日,“红三晶”品牌商标正式注册成功。商标图案的设计很用心,主体是三个上下排列的立方晶体,象征着化工原料海盐,标识红色则取自国旗的基本色。由此商标可知,全厂职工的爱国情高涨并砥砺成强国之志、报国之行。1953年,企业走上了以氯碱系列产品为核心的海洋化工发展之路,攻坚克难、不懈创新,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至1959年末,聚氯乙烯、烧碱、冰醋酸、电石及六六六综合体等五大工程圆满竣工并顺利投产,拉开了大沽化工海洋化工发展的序幕。

  此后数十年间,“红三晶”不负重托,发展势头迅猛,1980年至1987年间,“红三晶”出口创汇2965万美元,成为中国化工界当之无愧的“明星”。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大沽化工积极拥抱变革,引进外资,革新工艺,电解技术水平跃居全国前列。上世纪90年代,大沽化工开始布局化工产业版图,年产2万吨的环氧丙烷工程通过竣工验收,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引进的氧氯化法VCM装置与聚氯乙烯树脂聚合装置等项目,不仅丰富了PVC(聚氯乙烯)的生产路线,实现了由单一电石法向电石法、乙烯法等多元化生产模式的转变,更标志着大沽化工成功跨越了海洋化工与石油化工的界限,为“红三晶”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路走来,大沽化工勇立潮头,锐意革新,转型升级。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引进了先进的乙烯法技术,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均有了很大幅度提升。2009年,我们的聚氯乙烯年产量达到80万吨。也是这一年,在临港经济区这片希望之地上,年产50万吨苯乙烯、40万吨ABS树脂的临港工厂项目与市百万吨大乙烯项目成功对接,大沽化工迎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临港工厂的建成达产,标志着大沽化工成为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苯乙烯和ABS树脂生产企业,不仅填补了天津市在该类产品上的空白,更延伸了石化产品的产业链,书写了“红三晶”品牌发展的新篇章。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是大沽化工永恒不变的初心与使命。积极响应滨海新区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产业布局的规划,2022年底,我们搬离了八十余载风雨相伴的老厂区,实施了“两化搬迁”,历时7年将南港建成投产,全力打造渤化南港新材料产业基地。如今的大沽化工,质量再度提升,产品并轨开发,赛道不断拓宽,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打开,“红三晶”品牌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从生产装置的精细管控,到产品质量的精益提升,再到延伸市场的精准服务,每一步都凝聚着老字号品牌的匠心和坚守。

  相信伴随着纪录片《老字号 共潮生》的播出与进一步传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知晓大沽化工与“红三晶”品牌承载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内涵。我们也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激发每一位大沽化工人的自豪感与使命感,继续秉承“实业创新、厚德至臻”的企业价值观,勇于自我革新、勇于开拓进取。“红三晶”这个老字号品牌,则将继续在临港、南港两个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内熠熠生辉,不断取得新成绩。

  (作者系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