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平)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作为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根据《“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将达5万亿元,被称为“第二矿山”。如何畅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堵点,点“废”成金?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副主席张金英提出,参考天津模式,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回收—拆解—再制造”全链条整合,带动北方循环经济集聚区发展,以及浙江丽水将93座废弃矿山改造为文旅项目经验,通过系统性改革,真正将“第二矿山”转化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库。
张金英以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向记者介绍了该产业面临的堵点。“拆解企业利润微薄,拆车利润每辆不足百元;回收体系失衡,非正规小作坊分流,导致正规企业‘吃不饱’,部分产线闲置率达50%;技术能力存在短板,产业链仍以初级拆解为主;政策配套细则仍待完善等。”张金英建议,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机制,建立“全链条补贴”制度,推行“污染者付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构建规范化回收网络,实施“城市回收驿站+县域分拣中心”网格化布局,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废弃物溯源系统,切断小作坊非法流通渠道;推动技术升级与产业协同,设立国家级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引导车企与拆解企业共建“闭环供应链”,提升资源回用率。同时,要探索新型商业模式,推广“互联网+回收”场景,试点“再生资源银行”,允许企业以再生材料储量为抵押获取绿色信贷;完善标准与监管体系,建立“灰名单”制度,打击非法拆解,将循环经济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实现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