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巧合的是大都定在数字重叠的日子,且以重叠数字称呼,比如春节是正月初一,二月节叫二月二,上巳节叫三月三,端午节是五月五,天贶节是六月六,乞巧节是七月七,重阳节是九月九。
◎这些数字不仅双重,还大都与节日的本名字义或节俗活动内容有关联。而二月节的二月二,它的节日数字与节日说不上有关系,似乎是个大杂烩,汇集了好多节日的分支,且每个分支都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和充满画意的一串节俗,使二月二这天成为春天丰富多彩的大合唱。
● 龙抬头
龙抬头节,一个富含民族信仰的节名,也叫春龙节、青龙节。
“龙”是个象形汉字,最早在甲骨文中呈现的是兽首蛇身的形状,汉字简化后,虽然看不出原来的形象,但仔细品读,那一笔一画里,依然彰显着“龙”飞腾的样子。把“龙抬头”作为一个节日名称,则是源自古人天文观测,同时也与远古农耕有关。“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年仲春斗指正东之初,也就是二月二这天傍晚,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代表龙角的角宿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所以称为“龙抬头”。“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不仅象征着权力、力量、智慧和财富,也司掌行云布雨,而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之日,也正值农田需要雨水之际,此时祭拜专司春雷和雨水的龙王,以求得风调雨顺,农业丰收。
品读“龙抬头”,亦有万物生发、昂首挺胸、扬眉吐气的寓意,故自古以来,人们也把二月二这天,作为一个辞旧迎新的吉祥日子。随着时间的推移,“龙抬头”逐渐演变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节日,这一天的节俗大都也是围绕一个“龙”字展开。比如吃龙食、剃龙头、引龙回等。直至现在,这些习俗依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流行。
● 春耕节
古时有一幅春耕节的年画,名曰《皇帝耕田图》,画面上配有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宰相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在“龙抬头”的节日里,这象征皇权的“龙”和代表劳动者形象的“牛”,演绎着别有生趣的春耕景象。
传说春耕节起源于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的“御驾亲耕”醒农仪式,至周武王时代,这一习俗被发扬光大。据《礼记》记载,周时每逢二月二不仅皇帝御驾亲耕,还让文武百官亲耕。汉朝的文帝和景帝曾颁发诏书曰:“朕亲身躬耕,为天下先。”直至明清时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亲率百官到农田耕地,并在各县设先农坛,县令率群僚在二月二这天,也都搞祭祀和亲自“躬耕”活动,表示官府对农业的关注和关心,以亲耕警示人们别再沉醉于春节期间的玩乐之中,应该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千万别误了农时。
春耕节在民间各地的习俗略有不同,但都体现了中国农民的农耕文化。一些地区会在春耕节期间举行庙会,祭祀土地神和农业神等,祈求来年的丰收,同时还有不同形式的闹春牛、舞春牛、春耕竞赛等活动。
● 中和节
中和节始于唐代,时间是二月初一,当时还是一个挺重要的节日,后被融入“二月二”。
中和一词,一般认为“中正平和”之意。甲骨文的“中”,字形有旗帜说、建鼓说、测天仪说等,但以旗帜说为多。尤其中国近现代著名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唐兰所著的《殷虚文字记》将“旗帜说”进一步论述:“‘中’本徽帜,而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遂引申为中央之义,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如上下之中,前后之中,大小之中等)。”此说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中”字的最初意义,及其字义由初义而不断被扩大、被引申为一切之中的缘由。再说“和”字,和的本义是指音乐和谐,声音相应。郭沫若对甲骨文的“和”字考察后亦认为是指音乐之和,而现代的“和”字则演变成和谐文化之“和”。“中和”二字合意,《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遵循的规律。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将各就其位,万物生长也茂盛了。
中和节的起源也是有历史背景的。据记载是在废除以往正月晦日(正月最后一天)为节的旧例,改唐德宗贞元五年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此日无月,正月的晦日古人格外的重视,被当做一个节日来过,称为“晦节”或“正月晦”。它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末年,一直到唐德宗贞元年间才为中和节所取代,当时为去“晦日”建“中和”。中和节这天,皇帝要赐宴群臣,并赐给他们刀、尺,表示裁度,百官要献农书,表示务本。民间要用青色的袋子装着谷物及瓜果种粒,互相赠送亲友。村社居民要酿制宜春酒来祭祀句芒神(木神),以祈祷丰收等。在中和节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以展示和谐与团结的精神和中和祥瑞的节日气氛。正如白居易散文《中和节颂》中说的那样:“吉辰伊何,号为中和。和维大和,中维大中。以畅中气,以播和风。”
● 挑菜节
从节气上说,二月初二正处在气温开始回升之时,春回大地,菜园里的蔬菜还没长成,山野里的野菜正值鲜嫩。于是,古代“挑菜”便成了这个季节的固定节目。
唐代李淖《秦中岁时记》中说:“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极盛。”到了宋代,将二月二这天定为“挑菜节”,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挑菜》中说:二月二这天,宫中设“挑菜”御宴,当时的“王宫贵邸”也随效之,可见挑菜习俗已成二月二之热事。不仅皇宫,民间亦然,宋代张耒《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一诗可见证:“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诗中不仅描写了挑菜节的习俗,还道出了因为雨大路滑,不能出门挑菜做羹坐在家中的无奈感受,可见当时挑菜风俗之盛行。民间认为挑菜既可尝到鲜菜美味、又能讨到发财吉利,因为“菜”与“财”同音。与求“财”一样的还有“迎富”,“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宋代魏了翁《二月二日遂宁北郊迎富故事》中的诗句写的就是宋代二月二迎富的习俗。人们无论是挑菜(财)或迎富,还是“打囤”或“填仓”,其意都是祈求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 花朝节
花朝节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二月二还将花朝节融入其中。
品读花朝二字,就有一种新鲜空气和芳馨扑鼻而来的感觉。花,形声字,“花”字出现得较晚,顾炎武在《唐韵正》中说:“考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见于书。”《广雅疏证》记载早在晋代的游览诗中,已有“一岁再三花”的诗句,说明“花”字出现在晋朝。那么,这大地自然界最美的花,在晋之前总称谓是什么呢?《诗经》记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苕之华,其叶青青”。这些诗句中的“华”字,就是“花”的前身。“华”字最早出现于西周金文,其字形就像一朵绽放的花朵,上方是花瓣、向两侧下垂,下面是弯曲的花枝。而“朝”字也是与“花”有关系的,它的字形像一轮太阳正在花草间升起的画面。所以“朝”的本义是早晨,是个会意字。“花朝”二字合意为百花盛开的春晨。亦泛指大好春光。
晋人周处《风土记》中记载:“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指农历二月十五,明人田汝成在《熙朝乐事》中亦说:“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古人将仲春月半民俗中的花神生日,定为花朝节,也称“花神诞”“百花生日”“百花仙子节”。据有关文献记载,花朝节在全国盛行始于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后被列为我国民间岁时八节之一。唐代仲春月半的花朝节,一直是和元宵节、中秋节并列的三个月半佳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
“花朝节”的节期因时代、地域的不同而有二月二日、十二日、十五日的不同,旧时还有以二月二为小花朝节、二月十五为大花朝节的民间习俗。花朝节经历代演变逐渐完善并形成祭奠花神、游春踏青、赏红护花、花神庙会、扑蝶会、簪花、花诗、花绘、对歌、蒸百花糕、饮百花酒等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
中国是花的国度,也是爱花、护花、尊敬生命、热爱生活的国家。所以,不仅花开之时迎花神,花落之时还要送花神。“芒种百花皆成殇,暂把花神送还乡。”芒种祭饯花神,亦是古俗。这一接一送,是人们珍爱春天、崇尚自然、热爱美丽的象征。
仲春二月,围绕“龙抬头”佳日,除了以上所说的,还有社日、踏青等活动如花绽放,使人间的春天充满生机蓬勃、欢欣鼓舞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