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创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03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共传播:共同体理念引领下的
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创新
崔海教 马宏程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国际传播对于国家形象塑造、文化交流互鉴以及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愈发重要。传统的国际传播模式往往存在单向性、不均衡性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在此背景下,蕴含着“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等中国传统智慧的共同体理念,为国际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思维范式、价值导向与实践路径。共同体理念引领下的国际传播“共传播”理论,以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理念,以实现共赢为目标追求,以共同价值为价值引领,以共生内容、共同发力、共用平台、共鸣情感、共建机制为实践要求,可构建更具包容性与实效性的传播范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价值,将成为推动国际传播迈向新高度的重要力量。

  共赢目标:

  凝聚国际传播的思想共识

  共赢目标是国际传播的核心诉求。在以往的国际传播格局中,部分国家凭借传播优势谋取单方面利益,导致信息鸿沟不断扩大。而基于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倡导各国在传播过程中实现互利共赢。国际传播不仅是自我形象的展示,更是为受众提供内容服务与共同发展的机遇。各国通过传播合作,分享发展机遇,促进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共赢理念打破了传统传播的零和博弈,为国际传播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共同价值:

  打造国际传播的精神纽带

  共同价值是国际传播的灵魂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价值的核心在于挖掘不同文明的共通性。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天下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文化根基。在国际传播中,传播这些共同价值能够跨越文化、政治和地域差异,引发全球受众的广泛认同。以环保主题传播为例,全球都面临着气候变化的挑战,通过传播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活等理念,不同国家的民众都能理解其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传播共同价值,有助于消除误解与偏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情感联系,使国际传播成为凝聚全球力量的精神纽带。

  共生内容:

  丰富国际传播的素材产品

  共生内容强调不同国家文化内容的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在国际传播中,各国文化不应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汲取养分,创造出兼具多元特色的共生内容。如一些国际艺术展览,将不同国家的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理念相结合,创作出全新的艺术作品。这种共生内容既保留了各国文化的独特基因,又融入了国际视野下的创新元素,极大地丰富了国际传播的素材。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也可以相互合作,共同设置感兴趣的话题,你问我答,共同完善。它能够满足全球受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让人们在欣赏传播内容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文化共生共荣的魅力,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与交流。

  共同发力:

  整合国际传播的多元力量

  共同传播意味着摒弃单打独斗的传播模式,携手合作。中央与地方,政府、媒体、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等多元主体,传播者与受众,都应参与到国际传播中来,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形成立体化、多元的传播格局。政府可以制定政策引导国际传播方向,媒体发挥专业传播优势,企业通过商业活动传播品牌文化,社会组织开展公益项目传递人文关怀,个人则以社交媒体为平台分享真实生活。例如,在 “一带一路” 倡议的传播中,各国政府共同宣传倡议的合作愿景,媒体报道建设成果与人文故事,企业展示项目合作成效,社会组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个人在网络上分享参与 “一带一路” 相关活动的体验,多元主体共同发力,使 “一带一路” 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提升了国际传播的影响力与覆盖面。

  共用平台:

  搭建国际传播的便捷桥梁

  共用平台是国际传播高效开展的重要支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类国际传播平台不断涌现,如社交媒体平台、国际新闻网站等。各国应打破平台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联互通。例如,一些全球性的短视频平台,会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作者与用户,不同国家的文化作品能够在同一平台上展示与传播。通过共用平台,各国可以降低传播成本,提高传播效率,让信息更快速、广泛地抵达全球受众。同时,平台也为各国提供了交流互动的空间,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了解与沟通。智能技术重构了国际传播的底层逻辑。数据、算法与算力的融合,使传播平台能够实时捕捉全球舆论动态,并通过多语言社交机器人、虚拟现实(VR)场景等创新形式增强互动性。

  共鸣情感:

  触动国际传播的心灵琴弦

  共鸣情感是国际传播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人类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但存在许多共通的情感,如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珍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灾难的同情等。在国际传播中,要善于挖掘这些共通情感元素,以情感为纽带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例如,一些关于家庭团聚、儿童成长的公益广告,能够跨越文化差异,引发全球受众的情感共鸣。媒体可以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展现不同国家人民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坚韧与乐观,传递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增进国际社会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当国际传播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时,它就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心灵的交流与沟通。同时,需警惕“计算宣传”导致的共情失调,避免过度依赖数据驱动的情感操控。传播者应注重情感积累,通过对话建立信任,如非政府组织与海外社区合作开展文化项目,以长期互动积累情感资本。

  共建机制:

  保障国际传播的持续发展

  共建机制是国际传播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各国应共同建立健全国际传播的合作机制、协调机制、评估机制等。合作机制明确各国在传播项目中的权利与义务,促进资源共享与分工协作;协调机制解决传播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确保传播活动顺利进行;评估机制对传播效果进行科学评估,为传播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例如,建立国际媒体合作联盟,制定统一的传播标准与合作规范,定期评估联盟内媒体的传播效果,通过不断完善机制,推动国际传播在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上持续发展。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是推动国际传播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建立一套全面、客观、科学的国际传播评估指标体系,对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估。评估指标不仅要关注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还要注重传播的质量和社会效益,如是否促进了文化交流、是否增进了国际合作等。通过完善评估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国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为传播策略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

  共同体理念引领下的国际传播“共传播”理论,从目标、价值、内容、主体、平台、情感和机制等多个维度,为国际传播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思路与方法。这一理论的本质是以共同体思维重构国际传播生态,通过共赢目标凝聚共识、共同价值奠定基础、共生内容激发对话、共用平台突破壁垒、共鸣情感深化联结、共同传播壮大力量、共建机制保障协同。“共传播”理论将引领传播主体从“独白”转向“合唱”,内容从“输出”转向“共生”,平台从“割裂”转向“共享”,机制从“松散”转向“协同”。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路径,在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中,推动全球文明互鉴迈向新高度。

  (作者分别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学院院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