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热点追踪
“一条龙风风之畅游天津”系列短片热播~~~
非遗薪传~~~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2月25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薪传
陈玉庆 让失传的动偶钟“活”起来(图)
本报记者 张洁

  动偶钟,宛如钟表世界中的“魔法师”,不仅精准的计时功能令人叹服,还通过精妙的机械传动,赋予小人偶和动物以灵动的“生命”。作为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机械动偶钟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陈玉庆,一生与钟表为伴,他痴迷于这门古老的手艺,每一枚零件的打磨,每一处结构的搭建,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他始终怀揣着最初的那份热情与执着,只为让这门古老而神奇的技艺重现光彩,让更多人领略动偶钟的魅力,感受机械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用双手复刻时间的艺术

  记者:您对钟表的热爱是如何开始的?

  陈玉庆:我姥爷当时开了一家当铺,我父亲做学徒,父亲聪明能干、手脚勤快,我姥爷便将毕生的手艺传给了他。父亲经常给同事邻居修表,那时候父亲上班,家里房子小,6口人挤在8平方米的屋子里,父亲晚上下班后就在炕上摆个小桌子修表。我小时候的玩具都是上发条的小汽车,买回来我就拆开研究,对机械非常热爱。父亲退休后赶上改革开放,开始做起了钟表生意。1978年我初中毕业,跟随父亲一起收表。沈阳道古物市场成立后,我们开起了“陈记钟表店”。当时我大哥二哥也下岗了,于是我们一起干起了钟表生意。平时到全国各地收钟表,修好后再放到店里卖。那段日子虽然辛苦,但一家人一起干,心里特别踏实。

  记者:您从何时起痴迷于动偶钟?

  陈玉庆:那时候,沈阳道古物市场有百余家店,那是很多老人闲暇时的好去处。他们总爱坐在我家的门脸儿前,一坐就是半天,闲聊着各种趣事。那时我常听他们说起钟表的最高境界便是动偶钟,而最好的钟表无疑都在宫廷之中。当时故宫有个钟表馆,故宫里的动偶钟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离开故宫时,我买了一本关于宫廷钟表的书,从中选了一款动偶钟,开始自己研究起来。2000年,我第一次成功制造出一台动偶钟——铜鎏金开伞八仙钟。

  那几年,为了制作这台动偶钟,我光去故宫观看钟表馆的馆藏钟表就不知去了多少趟,研究、制作的过程非常艰辛。其中的关键难题就在于怎么让钟表上的伞打开,这需要通过发条带动运转,开山、转人、转水法的复杂构造,制作难度很大。那段时间,我就像着了魔似的,天天拿着把雨伞,琢磨怎么利用它来带动雨杆。后来我灵机一动,想到了用凸轮,这样轮转动起来,伞就能被支起来了,就这样一点点摸索,终于有了突破。虽然制作过程很辛苦,但是当我看到自己制作的动偶钟运转起来,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

  我做出口生意时结识了一个美国朋友,他非常喜欢我做的那台动偶钟,就把它带到了美国,送进了拍卖行。没想到,在那里它竟然被拍出了100多万元,这无疑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动力。从那以后,我一头扎进了动偶钟的世界,至今已经快20年了。

  记者:您研究动偶钟时,参考的资料有哪些?做动偶钟有哪些步骤?

  陈玉庆:宫廷动偶钟曾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清乾隆皇帝喜爱动偶钟,看着里面的小人偶生动地走动,仿佛是一种别样的享受。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宫廷动偶钟的制作技术失传了,之后也就没有人再去做动偶钟了。我能参考的就只有在故宫买到的那一本书,那本书上只有表的外形,剩下的都是自己研究。

  中国钟表的特点就是芝麻链。说到芝麻链,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芝麻链就像自行车的链子似的,但每一节只有米粒那么大,一节一节串起来。这一条链子就得有几百个小链瓣去铆合,刚开始铆芝麻链的时候非常不易,外面根本没有卖的,因为只有钟表上才会用到,那时候只能自己做。实际上,制作时不用芝麻链也行,但是那就失去了传统的韵味。

  制作动偶钟,从设计草图开始,想象每个小人偶的动作、表情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会精选上等的木材,如红木,它的质地坚硬又沉稳。齿轮是动偶钟的“心脏”,确保它们的咬合精准无误;发条的弹性和韧性直接决定了动偶钟能够持续运行的时间和稳定性;在机芯里,要容纳众多精密的齿轮、杠杆和凸轮,它们就像一个紧密协作的团队,一个都不能少。

  我常常拿着放大镜,用镊子和刻刀小心翼翼地加工每一个零件。有时候,为了调整一个齿轮的形状或厚度,我需要反复尝试几十次,每一个动作都精确到位,直到齿轮与其他零件完美契合。之后是动偶的制作与组装,从人物的神态到服饰的褶皱,我会运用榫卯、关节等巧妙的设计,将人偶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在调试阶段,需要眼、耳、手、心的配合,我每一次制作都是紧张而又期待的,那微小的齿轮转动声仿佛是钟表的心跳。

  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动偶钟

  记者:您制作的动偶钟有哪些特点?

  陈玉庆:我的动偶钟都会带水法。水法可不是简单地模拟水流,而是用玻璃棍巧妙地拧成麻花形,一反一正,当它转动起来的时候,就好像是潺潺的流水或是瀑布,而这拧麻花柱的过程挺复杂的。在设计原理上,横水法和竖水法有很大的区别。横水法比较逼真,就像小桥流水,给人一种宁静、舒缓的感觉;而竖水法则看上去有点像瀑布,更具气势。如果水法转动只是一个速度,就会显得单调,不好看,所以这里需要几个齿轮来配合,让水法的速度有变化,这样整个场景就更加生动了。而且,这里面还有人物、小鸭子、鱼等元素,整个装置用的齿轮非常多,每台钟都得有上千个零部件。

  时钟有时时刻刻,做人要实实在在。在制作过程中,不能有丝毫的偷懒耍滑。比如镀金,该用黄金的地方就得用黄金镀,否则就失去了意义。该用料石的地方要用料石,该用玻璃的地方要用玻璃,绝不能用亚克力代替,因为亚克力时间长了会腐蚀变色,而玻璃却能保持几百年不变。每一个选择都关乎着动偶钟的品质和美感。

  记者:您如何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动偶钟?

  陈玉庆:我常常带着作品走进校园,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传统钟表制作的魅力;我会走进社区,参加公益活动,让大家多了解动偶钟,并普及一些钟表知识;我有幸在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技艺传授给学生们。

  走进社区时,我就是要把这些实用的钟表知识分享给大家,比如上发条不要过满,我还会提醒大家维修钟表要谨慎选择修理店,有些修理店为了图省事,会用粗糙的手法和不合适的清理剂,可能会影响齿轮运转。其实,我们一般用煤油和汽油清洗钟表就可以了,日常护理中点润滑油也非常关键,不能点多了,否则会有灰尘混入进而影响走时。老式钟表的密封度不如现代钟表,所以在保养时要特别注意防尘。

  记者:学生们对您这门技艺感兴趣吗?

  陈玉庆:学校里,学生们总是对动偶钟充满好奇,我会与孩子们交流,让他们感受动偶钟的魅力。然而,我也清楚,要让他们将动偶钟制作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并不容易。这项工作在很多人眼中比较枯燥,他们可能更喜欢一些能够快速看到成果的事情。动偶钟制作可能一年甚至两年都看不到明显的经济回报。我一年努力做出两台动偶钟,但它们何时能卖出去还是未知数。所以,从事这个行业,热爱是关键。我自己做生意比较早,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如果没有经济支持,很难坚持做下去。

  但我认为,这个行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过去,动偶钟只在故宫等特定的地方才有,现在,动偶钟常常被个人收藏。如果从事这行的人越来越多,制作效率提高,成本降低,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买得起动偶钟。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对这个行业感兴趣,共同推动动偶钟的发展。

  记者:对未来您有何打算?

  陈玉庆:一直以来,我怀揣着一个梦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钟表博物馆。过去的日子里,我对钟表有着浓厚的热爱与执着,前前后后收藏了几百台来自世界各地的钟表,这些钟表就像一个大家庭。而且,我的收藏品跨越了各个年代,涵盖了从利玛窦将钟表引入中国时期的钟表,有清康熙年间的广钟,也有现代的精工之作,我的收藏几乎囊括了钟表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我希望有机会将这些藏品向公众展示出来,让大家了解钟表的知识,感受钟表文化的魅力。这不仅能推动钟表行业的发展,还能唤起大家尤其是 “60后”“70后”人群的回忆。那个年代,人们家里几乎都用过钟表,可现在好多坏了的钟表被随意丢弃在角落,或者当成废品卖掉,多可惜啊!几十年的旧物就这么被忽视。我要是有这样一个钟表博物馆,大家在了解知识的同时,也能重新审视家里那些被遗忘的宝贝,把它们从角落里挖掘出来,让这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钟表重焕生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