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2月24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语词精奥
“一唱三叹”是怎样
“唱”和“叹”的
许晖

  “一唱三叹”这个成语今天只有一个意思,而且仅仅使用其比喻义,比喻诗词或文章优雅婉转,余韵悠长,久久不绝。这个比喻义跟它的原始含义完全不同,最初乃是写实,真的指一唱而三叹。

  《礼记·乐记》是最早的一部记载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著作,其中写道:“《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清庙”指祭祀有清明之德的祖先的太庙,祭祀时要歌唱,于是以“清庙”为乐章之名。《诗经·周颂》中的《清庙》之诗就是祭祀周文王的乐章,全诗很短:“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台湾学者马持盈先生在《诗经今注今译》一书中的白话译文为:“唉!在这个深远而肃静之庙,恭祭文王,助祭的公卿诸侯,都是很肃敬而雍和;而与祭之人,又都是济济多士。大家都能秉承文王的德行,发扬文王在天的意旨;而又能敏速地奔走于庙中之祭祀。像这样的大大的显现了文王的德行,大大的顺承了文王的意旨,文王自然是很喜欢的了,不会厌恶人们了。”

  由此可见这是非常庄重的乐章,因此歌唱时有专门的规定。“朱弦”即练朱弦,“练”是熟丝,用熟丝制成的红色琴弦称“朱弦”。生丝所制的琴弦发声清越,而熟丝所制的琴弦则发声混浊。“越”指瑟下面的小孔,加以疏通,使瑟发出的乐声迟慢,故称“疏越”。孔小发声则急,孔大发声则缓。

  祭祀周文王的乐章为什么要“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呢?唐代学者孔颖达注解说:“弦声既浊,瑟音又迟,是质素之声,非要妙之响。以其质素,初发首一倡之时,而唯有三人叹之,是人不爱乐。虽然,有遗余之音,言以其贵在于德,所以有遗余之音,念之不忘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之所以使弦声混浊,使瑟音迟慢,在于强调这是质朴之声,而不是费心制作的精微、雅致、极其美好的乐声;重要的是让乐声唤起人们对周文王质朴的德行的怀念,而不只是单纯地欣赏精妙的音乐。

  所谓“一倡而三叹”,东汉学者郑玄注解说:“倡,发歌句也;三叹,三人从叹之耳。”孔颖达进一步注解说:“三叹,谓击瑟赞叹美者,但有三人叹之耳,言叹者少也。”一人发为乐声,其他三人击瑟相应和,而不是组成一支人数庞大的伴奏队伍,也是强调此乃质朴之声。“叹”的目的在于使乐声悠长不绝,令人念念不忘周文王质朴的德行。

  然后《乐记》又用饮食相比:“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大飨”指集合远近祖先的神主于太庙之中,举行合祭之礼;“玄酒”其实就是深黑色的水;“腥鱼”指生的带有腥味的鱼;“大羹”指不加任何调料的肉羹。

  就像祭祀先王的音乐一样,祭祀先王的饮食也要质朴,深黑色的水和生鱼,一点儿滋味都没有的肉羹,目的不在于享口腹之欲,而在于借此令人怀念先王质朴的德行。因此《乐记》总结道:“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先王所制的礼乐,不是用来满足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以此教育百姓要有正确的好恶之心,从而回归到人道的正路上来。

  这就是“一唱三叹”这个成语的由来,也可知跟今天的含义完全相反:今天的比喻义更强调乐声和诗文的精致、优雅,原始含义则更强调乐声的质朴;比喻义更强调余韵悠长,绕梁三日,原始含义则更强调“叹”的遗音令人怀想先王质朴的美德。

  再进一步来说,今天的比喻义中单纯欣赏音乐和诗文之美的含义,恰恰是其原始含义所要求人们忽视或者忘记的东西。古人对德行之重视,从“一唱三叹”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