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最好的信使,比起语言,内敛含蓄的中国人更习惯用食物来表达内心的澎湃、传递惦念与关怀。作为非遗传统糕点,祥禾饽饽用四代人的坚持不懈,传承着中式传统糕点的老味儿。糕点是我个人成长记忆中最甜蜜的存在,在成为祥禾饽饽铺的掌门人后,我就一门心思琢磨如何把这个老品牌重新带回大众的视野。幸运的是,10年来笃定的坚守和持续的探索,“祥禾”以崭新的姿态重获新生。纪录片《老字号 共潮生》以精致的镜头语言,向观众展示了“祥禾”缘何重生以及如何铺就新生之路。在参与拍摄的过程中,我也得以重新观察和思索“祥禾”的产品布局、经营理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的家族和中式传统糕点有着不解之缘。我的太爷爷是一个私房烘焙爱好者,到我爷爷杨庆钰这一代继承了这个爱好。1947年,爷爷为谋求更大的发展来到天津,住在周永顺胡同36号,不久就在胡同口福兴小学旁搭了一个点心摊铺,取名“祥禾饽饽”,售卖传自宫廷御膳的小点心,如玫瑰饼、枣泥糕、豌豆黄、奶白糕等,因价格实惠、味道与众不同,颇受街坊邻里的喜欢。后来公私合营,点心铺合到糕点公司,我父亲顶替爷爷,在天津国营糕点厂工作了40年,退休后凭着制饼技艺创立了祥禾小店,他一直坚持做糕点,也曾表露出对糕点手艺未来传承的担忧。2015年,我放弃了广州优厚的薪酬,回天津帮助父亲一起振兴“祥禾”,“祥禾饽饽铺”淘宝店应运而生,传至父亲手中的传统老手艺获得新生。
饽饽曾是明清时期宫廷随膳面点的统称,外观清雅、松酥可口、寓意吉祥的传统糕点如何能在当下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我想这不仅要传承传统的制作工艺,更要创造新的传统,要符合时下人们的口味需求,这样做出的饽饽才会有出路。于是,在我们的努力下,讲究传统口味、沿袭古法技艺制作而成的贵妃饼、萨其马、孙尼额芬等糕点陆续上市,大众也得以品尝昔日传统中式糕点的味道,这些产品颇受消费者喜爱。2023年底,我们又和南开医院开展合作,历经一年多的研发,复原出更符合当代人口味与营养需求的八珍糕,上市后也广受好评。
在“祥禾”一步步成长壮大的过程中,我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不是看门人,而是要当发明家,我自己是这样做的,也带领同事们一起锐意进取。在“祥禾”,每个“粉丝”、每位同事,都可以是研发的一分子,集思广益,一起推动中式传统糕点的创意进化。2018年是祥禾饽饽铺发展的重要年份,这一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播出,祥禾饽饽铺作为片中天津百年老字号的代表和宫廷糕点的民间传承代表迅速走红,之后,我们接到的订单激增。如今,我们店铺全网拥有500多万“粉丝”,年销售额从10万元突破至3亿元,其中70%的销量来自线上。
作为掌门人,我深知“祥禾”之所以能够重获新生,成为年轻人青睐的新时尚,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大家对中国文化自信和崛起感受最深刻的这10年,融合了文化、情感、味道、手艺的“祥禾”,在此过程中书写了中式传统糕点“逆袭”的新篇章。 2021年,祥禾饽饽铺完成天使轮融资。2022年,祥禾饽饽传统糕点制作技艺,正式入选天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祥禾饽饽铺的五毒饼、松仁奶酥、枣泥卷三项中式传统糕点,在布鲁塞尔荣获2023年度“国际美味奖”,让中式传统糕点再次昂首立于世界面前。2024年,祥禾饽饽铺进入第三批中华老字号名单。
糕点是文化的味觉载体。以《老字号 共潮生》的拍摄和播出为契机,我想我们今后仍然是不忘根脉,立足传统制作技艺,融合创新需求,制作有人情味儿、有温度的糕点,继续传递对中式味道的热爱与坚持,把“祥禾”这个老字号品牌做大做强,以美味糕点为中介,向世人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风采。
(作者系祥禾饽饽铺总经理、第四代传承人)
(今日18:20天津卫视播出纪录片《老字号 共潮生》——《妙众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