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2月11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薪传
李静 非遗的魅力 点燃了我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图)
本报记者 郭晓莹

  在2024年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的名单中,有一位年轻人,她并不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而是一名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她就是天津市河东区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文化服务科(文物保护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的科长李静。2017年,李静在与同事们充分分析河东区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现状的前提下,启动了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非遗项目的挖掘,对每一个项目线索进行深度调研,对每一个咨询申报的项目做好服务和指导工作,“天津快板”“天津茉莉花茶拼配工艺”“刻砖刘砖雕技艺”“津门大直沽酒传统酿造技艺”“祥禾饽饽传统糕点制作技艺”等一大批极具地域特色、贴近百姓生活的优秀非遗项目被挖掘出来。李静还带领同事们在建立区级非遗名录的基础上,做到精准掌握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现状,从而对非遗进行科学分析、系统保护。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称号是对我未来工作的鞭策

  记者: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最初,是什么激发了您对这个领域的兴趣?

  李静:2015年,我开始从事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马上就要迎来我从事这项工作的十周年纪念日了。我想,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魅力,是激发我对这项工作产生浓厚兴趣的根源,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魅力,点燃了我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能从事非遗保护这项工作,与非遗如此近距离接触,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我从小就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而从事这项工作,成为我深入接触、学习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一下就进入到一个广阔而瑰丽的世界。

  2015年,河东区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总量是32项,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全区范围内进行非遗资源的调查,发挥河东区各街道和社会各界力量,收集非遗线索,逐一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天津快板”等一大批极具地域特色、贴近百姓生活的优秀非遗项目被挖掘出来。经严格评审,到2024年年底,河东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数量已经达到了171项,总量位列全市第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很多的民间艺人,了解到各种各样新鲜的、有趣的知识和故事,接触到了很多令人惊叹的非遗技艺,真的是越了解、越热爱,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被持续地激发出来。这十年,非遗于我而言,就像是一个亲密的伙伴,做好这份工作,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者:在非遗保护的过程中,有哪些挑战和困难是您未曾预料到的,您又是如何克服的?

  李静: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也才开展了20年,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参考借鉴的经验并不多,很多工作都要摸着石头过河,进行不断地探索。河东区的非遗工作做得好,最重要的是我们从事非遗工作的领导和同事们团结一心,大家目标明确,劲往一处使,各自发挥自己的专长,才能推动全区的非遗保护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我认为,我们克服困难的法宝是团结配合的精神,是敢于担当的勇气,是敢为人先的魄力。

  记者:您被授予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这一称号,对您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对您的职业生涯有哪些影响?

  李静:我感到非常荣幸,这确实是我工作生涯里的一件大事。被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既是对我过去近十年以来非遗保护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未来工作的鞭策。对我而言,意味着一份责任,一份更加重要的责任。

  前不久,也是因为这份荣誉,使我有幸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非遗保护工作会议。在会议中,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保护先进集体代表和非遗保护先进个人都作了发言,令我深受启发和触动。比如,一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非遗带动了乡村振兴,带动了一批人的致富。一个小小的竹编工艺,就带动了村里170多个家庭的就业。所以今年我们也想把非遗工坊建设与带动城市妈妈群体兼职就业纳入工作重点中。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非遗保护工作者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全身心投入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我国的非遗保护事业才能在过去的20年里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从一个曾经鲜为人知的概念,成为现在家喻户晓的文化形式,这些成就是很令人振奋的。国家这么重视这项工作,给我们所有的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工作者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都提振了士气和信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下一个十年,如果我还能继续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工作,我一定会更加努力把我对这项工作的热爱转化为更好的动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最纯粹的文化基因传下去

  记者:可以举例介绍您参与的非遗保护工作吗?

  李静:河东区有很多的非遗其实都发展得很好,我们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大方向。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祥禾饽饽”“老津卫茉莉花茶”“大直沽酒”“大桥道糕点”等,这几年发展迅速。

  我们坚持依法保护与科学保护相结合,对独具区域特色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拦手门”“戏剧靴子制作技艺”等进行重点传习保护,为这些项目申请国家级、市级保护资金,对项目保护、发展与传承起到关键作用。对“天津快板”“常派单弦”“谢派单弦”“张派京韵大鼓”等独具特色但传承发展存在困难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展抢救性记录。

  我们还对“津沽手绘(贡尖)年画技艺”“津派花丝制作技艺”等具有市场价值的项目进行重点推介赋能,促进项目相互合作,帮助其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我们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非遗结合,利用公共文化配套设施与“拦手门”“曾氏华服手工精细制作技艺”合作建立传习体验空间;还与“明清宣德炉复原技艺”联合打造“炉天下宣德炉艺术博物馆”,全面展示该非遗技艺和作品,成为河东区首个与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合作共建的特色博物馆。

  其实每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面临的发展状况也不太一样,有些项目就可以给它一些方向,或是给不同的非遗牵线搭桥,以便强强联合。比如,在我们的积极推动下,“老津卫茉莉花茶”和海河牛奶联合推出了一款联名的海河奶茶,叫“茉莉中国奶茶”,用纯奶和纯茶制作,还开了连锁店。“老津卫茉莉花茶”的传承人说,“当年父辈人是喝着海河水泡着茉莉花茶长大的,而我们这代人是喝着海河牛奶,泡着茶长大的。”还有,“祥禾饽饽”和海河牛奶也推出了联名款,大直沽酒和古文化街也推出了联名款的酒。我们一方面推动非遗做这种联名、跨界,同时还推动他们做电商。

  我们做的这些工作,都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好、传下去作为目标的,对各非遗代表性项目而言,这些工作都是对其保护和传承的有益助力。

  记者:您如何看待社区居民和群众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您是如何促进全民参与非遗保护的?

  李静:非遗与人民息息相关,我们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在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都离不开人,人是最核心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促进全民参与非遗保护作了很多尝试。例如,2018年,我们与商业综合体合作,举办了河东区首个非遗年货市集。当时,开展非遗年货市集活动的先例还不多,新奇的形式,优质的非遗产品,精彩的非遗表演,颇受群众欢迎和喜爱,活动效果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2023年,我们推出了“津门六一八·非遗有传承”系列元宇宙展示活动,组织河东区三十余项市级、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创新采用元宇宙展厅的形式,将非遗进行展出,让群众可以沉浸式体验非遗,这是非遗数字化的一次崭新尝试,将非遗的宣传与传承变得年轻化、现代化、数字化,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来了解非遗。

  这些年我们一直坚持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近年来又开始探索做好“非遗+”的大文章,比如“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科技”“非遗+研学”“非遗+直播”等,努力推动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同时也激发出非遗项目的无限可能。

  其实正是因为全国各地都在共同发力,非遗才得到了有效保护,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发生了质的飞跃。非遗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记者:对于新进入这个领域的同行,您有什么建议,他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

  李静:面对这个问题,我脑海中瞬间迸发出了“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这八个字。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未来的十年,是更好的十年,传承非遗,留住文化之根,发展非遗,绽放时代芳华。愿守护之光不熄,创新之力不竭,让非遗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走向更广阔的未来!我希望加入这个领域的同行们,都能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对待这项工作,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最纯粹的文化基因传下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