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面向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此次印发的《纲要》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要强国,要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教育的硬要求;要能够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并为世界教育治理贡献中国力量的教育,就必然要以思政引领为先,这是教育强国的硬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强国的特性和特质,“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深刻理解和把握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就必然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就必然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思政引领力居于“六大特质”首位的道理。
2025年,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纲要》的关键之年;面向十年建成教育强国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描绘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锦绣之年,坚持思政引领教育强国建设具有文化的、现实的、历史的三重必然性。
一、文化的必然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是必然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并反映文化自信,传播中国优秀教育文化的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与整理和创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同程并进的。教育从不可能只是教授知识,教育创造知识。一种地域的教育特征和知识体系特征乃至文明特征总是吻合的。建设教育强国具有系统性,而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也在其系统性。中华文明以具有最高意义上的整合性的知识体系为基石,这是西方知识体系不曾有过的优势。从古希腊时期知识的价值取向围绕人的自我成长展开,到中世纪时期人的自主被神的地位所取代,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回归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西方知识体系始终存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断裂。反之,在中国知识体系中“天地人道”从来为一整体,“中和位育”从来一气呵成。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现代教育也不等于西方教育。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强国,还饱含了发展和传播中国教育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知识、理论和方法的时代意蕴。
二、现实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办学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重要原则,思政引领力在其中的首要位置不言而喻。但是社会主义办学的“学”,却并不局限于学校的三尺讲台。数字教育正逐渐成为各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回顾历史,一种新型技术的出现总能在教育的发展中发挥难以被预测的作用。知识脱离开少数贵族的特权范畴成为普遍的人的权利,离不开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与广泛应用;近代学校教育体系、研究班制度和实验室制度的建立离不开两次科学技术革命;整合了大数据技术的网络样态向数字样态转向也必然会为教育发展赋予新的动能。但是,能不等于好,不等于优,建立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框架内的教育数字化也同样会具有一般科学技术所普遍具有的双刃剑效用。在实现教育资源普惠共享的同时教育安全风险不可忽视,在推动数字教育生态建设的同时教育鸿沟以及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在变革教育教学范式的同时也为教育内容如何在守正与创新中找到新的平衡点提出挑战。技术有价值但技术无法决定其自身拥有多少价值。一个数字化的学习型社会,一个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要学习什么,要多学习什么,根本上是由价值观决定,是由价值观决定何为先进,何为落后。教育数字化是一项进行中的多主体集体实践课题,对思政引领力的诉求只会更多不会更少。因为只有思政引领力可以定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中何以为德,何以为人。在智能向善的教育数字化未来中,思政引领教育强国建设要坚持应用导向、治理为基,为世界贡献更多的伦理安全新解,更优的数字教育公共产品。
三、历史的必然性
建设教育强国是在新的历史坐标下形成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想体系,政治性作为其根本属性具有历史延续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教育立国”时代,通过对旧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建立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教育兴国”时代,教育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明确了教育的战略高度。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教兴国,驱动发展”,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首次将教育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中进行整体设计。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全面系统阐述了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擘画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全局性蓝图。其中,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教育定性,落脚于人民满意的教育,并将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枚重棋,是教育的根本属性——政治性在其中的一以贯之。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建设教育强国以思政引领力为先的定位还担负着提升全球教育治理能力,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并贡献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价值观的教育道路的历史使命。
(作者为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23JDSZK00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