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是送别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的日子。
一大早,天津市第一殡仪馆滨河厅外,叶嘉莹先生告别仪式开始前,自发地从全国各地赶来送别的各界人士排起长长的队伍。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年轻的学子,大家胸佩白花、眼含悲戚,向心目中热爱和敬仰的先生作最后告别。
“我是从老师带我们观看‘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时认识的叶先生,那一瞬间就好像有一束光照亮了我学诗词之路。”泰山护理职业学院大三学生张建美说,“我一早从济南坐火车赶到这里,专程来送先生最后一程。作为诗词爱好者,我会继续将诗词之美传递下去。”
家住津南区的张皓是南开大学校友,之前她已到学校为叶嘉莹先生设立的灵堂吊唁,此次也是早早赶来送叶嘉莹先生最后一程。“我将继续采用多种方式传承中国古典诗词,不断探索古典诗词传承新路径,让中国古典诗词持续绽放魅力。”张皓表示。
“叶嘉莹先生虽身已远行,但文为佳话。叶先生一生坚持弘扬中华诗词教育传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让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非常敬佩。”天津传媒学院教授张妍表示,“叶嘉莹先生教书育人的赤诚之心激励我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获得人生启迪。”
11月30日下午,南开大学举行了叶嘉莹先生追思会。刚刚送别叶嘉莹先生的师生校友、各界友人等在南开大学省身楼聚集一堂,共忆他们心中敬仰和爱戴的这位“诗词的女儿”。
追思会会场,没有哀乐低回,没有白烛相映,有的只是在场人的低声啜泣。叶嘉莹先生的生前好友来了,她悉心指导过的学生来了,聆听过先生讲座的莘莘学子也来了。
“能有机会为叶先生拍摄纪录电影,我感到幸运,只是可惜,摄影机无法完整地捕捉她的神韵。”获得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奖的影片《掬水月在手》的导演陈传兴表示,叶嘉莹先生的赤子之心令他印象深刻,“希望大家通过这样的影片去感怀她。”
“我爷爷缪钺和叶先生不仅曾有科研合作,在教学、人才培养方面也进行过合作。”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缪元朗介绍说,“两位学者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精美品质有着相同的感受与挚爱,曾共同撰写了两本论词著作,并多有相互赠答诗作。希望学校能设立专门场所陈列叶先生的著作,让大家为叶先生的人生和学问‘兴发感动’。”
“叶先生曾写过两句诗:‘喜见旧邦新气象,要挥彩笔写江山。’叶先生强烈的家国情怀,深深感动着海内外中华儿女。”新加坡孔子基金会主席、新加坡陈嘉庚基金副主席郭文龙说。
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张元昕曾因叶嘉莹先生诗教精神的感召,13岁时被南开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从美国来到南开大学就读。得知噩耗后,她专程从纽约赶到天津送别叶先生。“叶先生曾经讲过,她小时候在《论语》中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时,感到心中有莫大的震撼:原来世界上还有一个这么重要的东西叫作‘道’。如今,借由诗教,叶先生已经把‘道’传给了我们。”张元昕说,她已效仿恩师投身教育事业,和家人一起在美国教授中国古典诗词,6年来,小班的孩子们已经学会了1200多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