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姜凝)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学研究团队与市环湖医院合作提出了一种创新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信息存储编解码方案:通过体外存储实验,该方案成功将患者疾病全周期的脑部核磁共振影像数据编码至DNA,并无损解码,实现影像数据的三维重建和病理诊断,为医疗数据存储技术提供了新解决方案。该成果已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
据了解,在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学研究团队的研究中,DNA被验证可以成为长期数据存储需求的优质介质。该成果是针对脑部核磁共振数据特征而设计的创新编解码方案,在具有压缩效果的同时,避免了数据压缩算法的错误敏感问题,并可实现原始数据的无损恢复。这些DNA以干粉形式稳定存储,质量仅为3微克,可支撑超过300次依据当前技术标准的读取操作。这项研究是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学研究团队在推动DNA信息存储技术向实用化和应用化上的重要探索,将为未来医疗数据的安全、高效存储提供新的技术路径,加速DNA存储技术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