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姜凝)近日,“天津科技大学海河科创学院(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天津市卓越工程师学院”等政产学研用平台相继揭牌成立,天津科技大学携手滨海新区共同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孵化、国际交流合作于一体的国家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创新生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要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新作为。
近年来,围绕“服务滨海 深化产创融合”目标,滨海新区与天津科大同向发力。
在今年揭晓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天津科大程博闻教授与天津泰达洁净材料有限公司共同参与完成的“聚合物熔体纳米纤维绿色高效制造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是校地双方紧跟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赋能人才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天津科技大学始终与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共荣共享、共建共赢。
为响应国家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部署,2004年,天津科技大学建成滨海校区并投入使用,开启校地融合发展的历史征程。2017年,完成成建制搬入滨海新区,有效对接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滨海新区重点产业。滨海新区不仅是天津科大2万余名师生的“大本营”,其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也吸引着一批批青年教师、创新人才扎根落户。作为滨海新区唯一一所本硕博教育体系完整的大学,天津科大紧密围绕滨海新区产业发展需求,主动布局孕育产生颠覆性技术革命的学科领域。20年来,天津科大建成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平台51个,累计与滨海新区签署“四技”合同851项、总金额1.53亿元,荣获国家科技奖励7项、中国专利优秀奖5项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重要奖项,学校科技创新水平贡献占滨海新区高校总额99%。今年,学校进一步优化学院布局,将机电类学院集中于滨海校区,以更好服务新区信创、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发展。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每年出差200多天、深入企业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这是天津科大化工与材料学院教授王红星的工作常态。目前,王红星团队已在新能源和催化材料领域,与多家知名能源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在位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和王红星团队一样的“同款”科研团队还有数十个。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启用3年来,在孵企业达到87家,生产总值达1.5亿元,2022年获天津市级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第一名。
20年来,一大批科技成果在滨海新区落地转化:王正祥教授团队以益生元相关专利技术实施许可,带动企业在滨海新区投资1.8亿元;学校与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合作,研制出全球首个埃博拉疫苗;学校与天津渤化集团共同完成的“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及制溴产业化关键技术”和“多品种食用盐和高纯药用盐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均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为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天津科大聚焦新区产业急需人才,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共建工程生物学院,联合新区企业共建5个现代产业学院和天津市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毕业生在新区就业人数每年超1000人,累计就业近2万人。许多科大学子依托新区的创新引领扶持政策融入双创浪潮,涌现出大批成功创业者。
今年,天津科大推出“先锋计划”,和滨海新区进一步融合发展、相互成就,主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布局和全市高质量发展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