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国务院印发《意见》提出6方面20项重点任务~~~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2024年“用爱送你进学堂”助学公益活动见闻
市委宣讲团成员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市民出行注意安全
市应急局发布安全生产风险提示~~~
~~~
~~~今起填报征询志愿
海河英才谱~~~—— 记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研究员于福安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滨海新区点亮科技之光赋能高质量发展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8月04日 星期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海河英才谱
最好的品种是“下一个”(图)
—— 记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研究员于福安
本报记者 张立平
  于福安在田间进行优质水稻品种选育。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三伏天,太阳炙烤着大地,稻田里湿热的水汽蒸腾。于福安头戴草帽,黝黑的脸上挂满了汗珠,全身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此时的他已经在田里工作了4个小时。

  “快要抽穗了!这些品种表现不错,乡亲们增收有望了。”于福安弯腰抚摸着绿油油的秧苗,望着试验地里种下的十几个新品种,笑容满面,言语间充满着希望。

  作为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研究员,于福安的心里埋藏着一个梦。这世界上有没有这样一粒“完美”的种子——既高产,又抗虫、抗病、抗旱,同时做出来的米饭又美味?为了这个梦想,他一头扎进稻田里,一门心思搞育种,一干就是40年。

  1985年,高中毕业的于福安来到天津市原种场,成为一名水稻育种技术员。上世纪90年代初,天津水稻遭遇稻飞虱虫害,几十万亩水稻减产,大片的稻田颗粒无收。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于福安看着乡亲们的劳动付之东流,痛心疾首。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深知‘一粒好种’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从那时候开始,“育一粒好种”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首先要攻克的就是水稻的头号劲敌——稻飞虱。为了培育抗稻飞虱的新品种,于福安在200多个品种里进行选育。太阳升起就下地,太阳落山才收工。插秧、施肥、打药、除草、收获、整地,年复一年,为农民选育最好的品种。

  终于,机遇在1993年出现。在种下的500个穗子里,他惊喜地发现了变异株。这是个好消息!他小心翼翼地培育,经过8代选育,育成了津原28。

  “抗性很好!”于福安打开对比图片给记者看,一边种植津原28,另一边种植其他品种,很明显,津原28没有稻飞虱,而一垄之隔的对照品种飞满了稻飞虱。除此之外,津原28还具备高产、米质优等多项优点。大家奔走相告,庆祝来之不易的胜利,但于福安并不满足。“还不够完美!”于福安发现津原28的稻穗有1厘米长的芒,这对于生产加工环节是个麻烦。

  两年后,津原28的姊妹品种——津原45问世。经过实践的检验,津原45既抗稻飞虱,又抗病毒病,同时又抗旱、高产还省肥,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2008年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津原45受到了广大稻农的追捧,多年来,已覆盖天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95%,国内50多家育种单位将其作为抗源品种引用。

  在水稻育种界,追求高产是育种专家的共同目标,提高产量,最难的是提高粒重,但是粒大,很难质优。2009年,于福安带领团队率先育成了大粒且优质的品种津原E28。如何在保留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奔着超高产的目标进一步提升?于福安带领团队在水稻理想株型渐进性研究的基础上,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半弯曲重穗大粒粳稻株型育种”。2015年,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津原89问世。在穗粒数上,津原89达180粒,较普通稻谷提升20%。在千粒重上达30.8克,较普通稻谷提升20%。半弯曲重穗大粒型粳稻品种后代具有遗传力强、育种稳定快等特点,实现了粳稻理想株型育种的新突破。

  2021年,津原89获得了天津市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是我市自设立特等奖以来首个获奖的农业项目。连续5年,津原89在全国保持单产冠军,推广面积累计达到1000万亩。

  乡亲们说,津原89具有产量高、抗性好、耐盐碱等诸多优点,是个接近于完美的好品种,但于福安说:“科技研发没有止境,最好的品种永远是‘下一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