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十项行动 见行见效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奋战在宁河区农业生产一线的能人群像
乡村速递~~~
乡村速递~~~
乡村速递~~~
~~~
乡村走读~~~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项行动 见行见效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
“老农人” “新农人” 都是种田大能人(图)
——奋战在宁河区农业生产一线的能人群像
本报记者 耿堃
“育秧能手”田郡全
“种瓜工匠”钱连来
“种菜高手”于志海
“甘薯大王”张立军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宁河区是天津的农业大区,即便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依然是保证农业丰产增收的最重要因素。在宁河区有这样一群奋斗在农业生产一线的人,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勇于尝试,无论他们是“新农人”“老农人”,都是种田大能人。

  工厂化育秧的“天津好人”

  清明时节,本该是水稻种植户为水稻育秧忙碌的日子,今年宁河区东棘坨镇不少种植户的田里却不见动静。他们的水稻秧苗正在田郡全经营的家庭农场里备受呵护。二十几天后,一车又一车发育良好的水稻秧苗发往该镇四处,为两万亩稻田提供秧苗。

  “原本育秧都是在露天田地里,不说刮风下雨的影响,就温度这一项,就让育秧的结果难测。”田郡全告诉记者,气温在摄氏10度以下,对于水稻秧苗来说,就是冻害,“咱们北方育秧期夜间最低温有时在两三度,导致秧苗成活率低,影响种植户一年的耕种和收入。”

  为此,他给秧苗建了所“保育院”——上有大棚遮风挡雨,下有营养基质提供生长所需养分,温度低了关闭通风口,高了再打开。

  田郡全开启工厂化育秧之路,与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他的“第一桶金”就来自种水稻,那年他25岁。不过这“第一桶金”赚得挺惊险。“当年种田,开始就是自己一点一点摸索。第一年种,水稻秧苗开始还挺好,后来就不行了,也找不到原因。幸亏区里农技站的工作人员下到村里来指导。技术人员说是水质不行,盐分高。我寻思检测过啊,水里含盐量符合标准。农技人员就给我讲,第一遍浇水是合格,但是随着浇灌次数增加,水里的含盐量也累加增高了,就超过正常值了。”

  听了农技人员的话,田郡全赶紧挖沟换水。“换水之后,秧苗的长势就正常了,第一年收益还不错。”

  从此他坚信只有科学种田,才能丰产增收。他参加宁河区组织的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去外地参观学习,积极拥抱新技术,用无人机进行打药、施肥等田间管理工作,采用稻蟹混养立体种植,达到生物净化水质、提升效益的目的。都说农业是靠天吃饭,田郡全想的就是通过科技,减少气候等自然因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在大棚内育秧,提高秧苗成活率,自然而然成为他近年努力的方向。

  不仅仅给自己的4000多亩水稻育秧,为东棘坨镇乃至全宁河区的水稻种植户提供育秧服务,是田郡全的心愿。

  这就得说说田郡全获得的一个荣誉称号——“天津助人为乐好人”。他从小就失去了双亲,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虽然没有父母的保护,但是街坊四邻给了我很多温暖。”年少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乡亲们做些什么,多年来,他做了很多助人为乐的善事。

  掌握了大棚育秧技术后,他没想着独获利益,而是致力于推广。“在田地里育秧,出了问题,根本来不及换,可能这一年就没啥收成了。在大棚里育秧,不但能抵抗不利气候,还能防病虫害,提高秧苗品质。我希望以后水稻种植户都能用上这样的秧苗。”

  编号卖瓜的“大工匠”

  本周末,东棘坨镇要办个西瓜节。说起东棘坨镇的西瓜,就不能不提该镇一个“打磨”西瓜的人——钱连来。

  五月初,瓜农钱连来位于高景村的大棚里,西瓜、甜瓜已经结果,这些处于婴儿阶段的果实,让68岁的他操碎了心。每天凌晨三点他就来到瓜棚,根据气温调节瓜棚通风口的大小,观察瓜的长势,决定什么时候给水、什么时候施肥,十点多才回家吃早饭。别看只有15个棚,忙活一天下来,钱连来要走3万多步。他是用匠人精神种精品西瓜,求质不求量。

  当年外出打工多年的钱连来回到村里,开始种西瓜,并且告诉乡亲们,他的瓜会卖到两块多钱一斤。乡亲们都乐了,“咱们这种的瓜也就8毛钱一斤,你卖这么贵,谁买啊?”每次回忆当时的情景,钱连来都会露出得意的笑容,“结果我不但卖出去了,还卖光了,当时有好多人卖瓜,为了好卖都说是‘高景麒麟瓜’。”

  乡亲们不知道,钱连来敢种卖得贵的瓜,是在外地取了真经回来。“在上海,这瓜就卖这个价儿。”

  20多年前,钱连来在上海打工时,邻居里有一对来自安徽的老夫妇,以种西瓜为生,他们的瓜比别人的卖得贵,销路还好。后来钱连来跟他们学种西瓜,3年后,出师回到天津。

  虽然第一年种的两个品种麒麟瓜头茬瓜炸瓜率到了60%,但是这一年能拿出去卖的瓜销售一空。村里再没人笑他痴人说梦了,效仿他种瓜的倒多了。

  不过跟上他的脚步有点难,钱连来不断改进技术、更新品种。麒麟瓜有多个品种,天津与上海土地、气候条件都不同,不但要选择与本地水土相服的品种,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改进种植技术。

  他在第二年换了两个品种,炸瓜率降到20%,第三年的品种瓜秧子大、不吃肥,坐不住果,到了第四年,在淘汰了八九个品种后,钱连来终于找到了满意的西瓜品种。

  光确定品种是不够的,西瓜种植的精髓在于水肥配合。这就得看经验技术了。别看钱连来只有小学文化,在种瓜上,绝对是“研究员”水平,有很多“绝技”。比如叠秧子。“叠秧子也有方法,叠的位置得对,既不跟别的瓜打架,又能坐果,还不能掐头,掐头瓜会憋爆了,讲头儿多着呢。”

  他还有个绝活儿,可以通过控制水肥使已经成熟的瓜在秧子上再待上半个月,不仅持续长大,还能口感更好。“一般的瓜熟了不摘,糖分会输回瓜秧,但我能让西瓜越来越甜。”钱连来说。这个绝活儿诞生于偶然。师傅教给他,每朵花授粉后下面放一个小纸条,记录授粉时间,35天后,瓜就可以摘了。第一年,他无意间发现了一个被瓜叶遮挡的“过期瓜”,按照标签,瓜已经“过期”七八天,但还长得好好的,更让人意外的是,“过期瓜”更甜更酥脆。于是他开始有意尝试拖延采摘时间,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可以达到延期15天采摘。

  “我现在掌握的技术大部分都和当初学的不一样了。”钱连来说。

  不过能吃上他种的瓜,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每个瓜从栽种到采摘都离不开他,每年产出的瓜数量有限,只能在六月中上旬通过网上预订的方式“拼手速”抢瓜。顾客收到的每个瓜上都有独一无二的编号。

  别看年年脱销,钱连来的大棚里每年都有20%左右的瓜成为“弃子”,因为他从未放弃精细打磨,卖出去的每个瓜都要达到自己的那根标准“金线”,哪怕为此损失一棚瓜也在所不惜。

  “匠蟹禾美”是钱连来种的瓜的品牌,谁说农田里不能出大工匠呢?

  一人撬动一个产业的“甘薯大王”

  张立军想不到年过半百,成了知名人士。因为红瑶甘薯种得好,多次在全国甘薯大赛上获奖,他被授予“甘薯大王”称号。他也想不到,自己的一次尝试,撬动了岳龙镇甘薯产业的发展。

  张立军是宁河区岳龙镇大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带领村民致富、实现乡村振兴,是他工作的重中之重。眼看着村里人主要靠种植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为生,收入上不去,他就琢磨着种点收益高的作物。

  “我就开始种红薯,要是种好了,村民们肯定会跟着种。”抱着朴素的想法,张立军先种了二百亩淀粉薯,每亩收益明显高于大田作物。转年他尝试种植市场价格更高的烟薯,又成功了。这时,一位唐山的种植户向他推荐红瑶甘薯,并告诉他这个从国外引进的甘薯品种,被称为甘薯界的“天花板”,售价也是烟薯望尘莫及的。

  可是“红瑶”不好种,对种植环境非常挑剔,要是在沙土中种植,长得不好产量低而且还有筋。张立军在忐忑中种下几十亩。家乡的土地没有辜负他,岳龙镇的土壤介于黑土与沙土之间,同时兼具良好的透气性、渗水性和保肥性,正是滋养“红瑶”的好水土。到了收获季,一亩“红瑶”的纯收入超过4000元,比其他品种的甘薯一亩地多收入2000多元。

  这么好的收益,村民跟着干的劲头儿马上起来了。从最初的几十亩,四五年的时间,岳龙镇红瑶甘薯的种植面积就达到10000多亩。要知道,全国红瑶甘薯的种植面积也就20000多亩,岳龙镇占了一半。

  种“红瑶”收益高,得利的不仅是种植户,还有岳龙镇村民。“红瑶”生长期间,田间管理要求高,在张立军的指导下,全镇先后有数百名村民掌握了相应的技术,每年每人在“红瑶”种植户处务工的收入在万元以上。

  作为“甘薯大王”,张立军自然不会停止钻研种植技术。他现在正在努力把控甘薯的“外貌”。“有的大商超,提出来甘薯个头不能太大,长度控制在23厘米左右,重量不超过400克。因为个头大了放不进空气炸锅,克数大了不好熟。这样的大小放在礼盒里也好看。”张立军说,超过标准的,别看个头大,也卖不上好价钱。

  岳龙镇已经将红瑶甘薯产业作为该镇的拳头产业。建冷库储存“红瑶”,力争做到一年四季市场上都有“红瑶”销售。同时加快产业链建设,发展甘薯加工业,制作薯蔫儿等产品,提高红瑶甘薯的附加值。

  直播间里的“种菜高手”

  于志海在宁河区丰台镇孙家庄村的家庭农场里,总有几个“游客”,围坐唠嗑,中午也不走,就地取材开火做饭,还爱跟着他在农场里转,看见活儿,抢着干。

  其实他们不是“游客”,是于志海的“粉丝”。“我在网上开直播,和全国各地种菜的朋友交流经验,他们是喜欢种菜的市民,总看我直播,后来就直接来这儿了。”

  直播带来的不仅仅有“粉丝”,还有生意伙伴儿。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秦成宝,就是看于志海在直播里展现的农业技术过硬,产生了合作的念头。两人的合作先从互相引种蔬菜品种开始。

  “今年我种了从黑龙江引进的豆角品种‘一点红’,效果不错。黑龙江那边种了咱们这边的西红柿,觉得口感比当地原有品种好。”于志海说。

  “我们准备引种一个新的西红柿品种,如果达到要求,可以成为宇航员的太空食品。”秦成宝说。两人开始了更深入的合作。

  给秦成宝合作信心的是于志海种菜有妙招。

  走在于志海的家庭农场里,随处可见黑色的细胶皮管,和人工铺设在沙漠中的滴灌设备极其相似。“我这儿可不仅仅是浇水,还有肥料。这样浇水施肥,位置精确,减少浪费,每亩地节约水肥成本近70%。”

  不过这还不算于志海真正的妙招。

  “知道这是什么吗?”他指着院子里一座黑黑的“土堆”问记者。

  “在沤肥?”

  “对。这是羊粪加上其他有机肥料。果菜要好吃,就得用有机肥。”于志海说。不过这还算不上他的独门妙招。在一个准备轮种西红柿的大棚里,一群小鹅正在踱步。它们才是他的妙招。

  “六月不种豆角之后,先让这些小鹅在大棚里生活一个多月,它们的粪便在地里自然形成肥料,然后再换种西红柿,这样土壤更肥沃,种出来的东西好吃。”不仅如此,鹅长大了,卖出又是一笔收入。

  其实于志海最初是靠种植黄油桃出名的。如今他不但没丢了这门手艺,还精进了——在大棚里种黄油桃,用的还是以鹅养地妙招。“棚里的桃能比田地里早一个月上市,一斤能多卖出10多块钱呢。”他说今年长势不错,明年准备扩大大棚桃树栽种面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