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风筝魏”风筝……昨日,“沽上风物”——天津民间工艺展在天津博物馆5楼展厅开展。观众置身展厅,从一件件精美的中国近代民间工艺品中了解天津人的衣食住行,感受浓浓的津味文化。
描绘多姿多彩的天津画卷
“沽上风物”——天津民间工艺展曾于2012年推出,此次展览是在之前展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升级,展品的精美程度和复杂程度都有了提升。该展览采用了主题展和专题展相结合的展陈思路,以近代天津城市特色为主题,立足于天博收藏的天津民间工艺品,充分发挥天博藏品类别全、品相好的优势,展现近代天津民间工艺成就。
天津民间工艺兴盛于晚清,类别丰富,质量上乘,艺术特色鲜明。以往的展览或基于民俗学研究或基于民间工艺研究,泾渭分明。天博历史研究部副研究馆员、策展人宋杨说:“此次,我们深入挖掘民间工艺品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及其文化人类学价值,试图探索出一条将民俗学与民间工艺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新路。展览以体现天津城市特色为策划思路,选取馆藏天津民间工艺类文物11大类、80余套,辅以文献、照片等辅助展览文物。”
展览分为“津城与津民”“名士与绝技”“富贾与广厦”“闲情与纸鸢”四部分,分别代表了天津的城市特色即滨河临海、经济贸易发达、商业气息浓郁、居民的组成复杂多元、生活品质与品味的取向等。展览以点带面展现出天津民间艺术创作的多样化,反映出近代天津社会风貌的点点滴滴,为观众描绘出一幅多姿多彩的天津画卷。
“泥人张”“风筝魏”等看点十足
“泥人张”彩塑既重捏塑又重彩绘,尤其写实主义作品更是受到赞誉。具有代表性的“泥人张”彩塑作品有单人像、多人像以及群像,群像作品多见于文献记载。宋杨说:“像《钟馗嫁妹》这样保存完整的群像作品实属难得。整套作品由29个人物组成,人物姿态表情各异,一字排开,仪仗队伍近4米。彩塑作者张玉亭是‘泥人张’彩塑第二代传承人,其作品既有一脉相承的‘泥人张’特色,又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这套作品是时隔12年之后的再次展出。”
天津人在制作、玩赏风筝上具有无比的热忱和精湛的技艺,“风筝魏”颇具盛名。魏元泰是天津魏记风筝创始人,他先后研究了平拍式、立体式、串式和整体式、组合式风筝,还创造了折叠式风筝,研制风筝200余种,形成了“风筝魏”造型多变、彩绘逼真、飞行平稳、特技精湛、便于携带的特点。此次上新展出的魏元泰制风筝“葫芦万代”,属组合软翅风筝,它由近20个部分构成,色彩淡雅,寓意吉祥。图案中,几只蝴蝶围绕花丛翩飞,吊尾上点缀葫芦,因蝴蝶的“蝴”与葫芦的“葫”同音,取名“葫芦万代”,寓意多子多孙、幸福绵长。
“您看这月饼模子、小儿兔鞋,做工精美,充满趣味。我们从中既能了解到中秋节的节日习俗也能感受民间手艺人的精湛技艺。展览很‘接地气’,看点十足。”观众赵耀双告诉记者。
新场景让观众沉浸式观展
走进展厅,迎面的主形象墙设计别出心裁。宋杨告诉记者:“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有着当时中国传媒界‘北方巨擘’之称的《北洋画报》,设计上采用色块与线性图案的并列形式,呈现出一种蒙德里安式的解构风格,既体现了天津民间工艺的风尚特点,又展现了现代艺术的创新精神。”
走过序厅,长廊墙壁上的拱形窗户和彩绘玻璃内的老天津城的照片和视频,带观众穿越回那个年代。这一场景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情境化设计”的理念,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城市历史和文化氛围。
根据杨柳青年画《闹赏元宵》设计的场景,将二维的画面转化为三维的场景,运用解构与重组艺术手法,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画面中的人物和故事。
以天津水西庄为蓝本设计的中式园林门彰显了中式园林的古典美。同时,场景中还加入了一些园林景致,使人沉浸于竹影摇动之间。宋杨说:“这一场景的设计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此展正是对天津这座城市深厚文化底蕴的一次集中展现,让观众能够更加全面的欣赏天博的藏品,同时有机会了解天津的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