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吴巧君)2023年,市国资国企以落实全市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开展“三量”工作为抓手,推动国资国企稳中有进、持续向好。市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4%,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8%,缴纳税费同比增长8.3%,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7.9%,主要经营指标稳中有进,持续向好。
在盘活存量方面,累计盘活土地房产约336万平方米,实现收入约230亿元。策划形成40个重点资产盘活项目,21个项目实现开工。整合资源设立宏达公司,接拍、盘活天津科技广场21万平方米,保障天开高教科创园顺利开园。通过招商引资、腾笼换鸟、一厂一案等不同方式,形成了一批资产盘活典型案例,渤化国际轮胎公司全面盘活资产近12亿元并引入高端产业链项目,轨道集团国际航运大厦项目引入航运物流企业44家,渤轻集团“金鸡鸣园”生活广场、蓝天医疗器械产业园等项目投入运行,泰达控股爱米斯地块保租房项目加快建设。
在培育增量方面,抢抓机遇谋划布局、开工建设一批新项目,渤化集团两化搬迁二期配套工程、食品集团东疆4万吨冷链物流基地一期项目、天津港30万吨级通用码头升级工程等项目竣工投产,大运河、海河文化旅游带拓展提升改造工程全面开工。推动国资国企强链延链补链,天津港集团设立港产城融合发展公司,轨道交通集团举办天津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促进大会。积极培育新的产业集团,做实做强中环信息产业集团,整合设立康养集团。
在提升质量方面,加强国企科技创新,制定推动科技型企业“双提升”工作,推动实施104项科技攻关项目,国有企业牵头组建国家级技术创新联盟3个、市级技术创新联盟10个。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能源集团被列入国务院国资委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渤化集团完成5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认定工作,城投集团津蓟高速成为我市首条智慧高速,泰达控股实现3个光伏发电项目并网,水务集团在国内水司中首次发布供水系统碳排放核算与评价企业标准。持续加大增收节支降本增效力度,制定提高国企精细化管理水平措施,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阳光采购平台总成交金额达111亿元。推动完成滨海农商银行、天津银行补充资本,增强金融企业实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