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我市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巡礼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12月30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广大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图)
——2023年我市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巡礼
撰文 本报记者 孟若冰 通讯员 桂琦

  为贯彻落实中国残联八代会精神,推动京津冀区域残疾人事业协调发展,探索三地专门协会工作协同发展的新思路,今年以来,一系列三地交流研讨活动在津举行。

  2023年9月25日至26日,“奋进新征程 逐梦新时代”2023年京津冀残疾人文化交流活动举行。三地就进一步加强残联宣传文化工作交流、推动京津冀残疾人事业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提出了建议。

  2023年12月1日,京津冀国家通用手语推广研讨交流活动举行。未来,三地将在文博手语导览、AI手语智能服务方面形成区域特色,打造更多应用产品和服务场景,创造高品质京津冀无障碍交流环境,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

  2023年12月20日,京津冀辅助器具服务一体化工作研讨会举行。三地就京津冀辅助器具服务一体化的必要性、可行性、一体化内容、方式,以及如何深化辅助器具合作、拓宽合作领域等方面进行研讨。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扶残助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推进新时代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3年,市残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平等、融合、共享的价值导向,将残疾人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残疾人生活水平,使广大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显著增强,为扎实实施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天津实践贡献残联担当、残联力量。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夯实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讲政治是灵魂、是统帅、是根本。

  市残联坚持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到工作的各个方面,把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采取读书班、中心组学习、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全面提升思想理论水平。

  聚焦“大兴调查研究”,完成调研课题15个,领导班子成员开展调研33人次,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文件或措施14项。聚焦“践行宗旨为民造福”,为群众办实事104件。聚焦“廉洁奉公树立新风”,查摆各方面突出问题26个,制定落实整改措施105条。

  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健全分片指导各区、密切联系群众、考勤督办内控等制度9项。与各区第二批主题教育有效衔接、同题共答,一批制约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残疾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深入学习贯彻中国残联八代会精神,在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中补齐残疾人工作短板,在抓实具体工作落实中践行会议精神。成功召开市残联八代会,全面总结过去5年工作,对今后5年工作做出安排部署,选举产生了市残联主席团、执行理事会和各专门协会新一届领导,为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提供了思想引领和组织保障。

  健全残疾人民生保障体系

  真正把惠残政策送到残疾人心坎儿上

  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我市全力在健全民生保障体系上下功夫,一项项惠残政策真正送到广大残疾人的心坎儿上。

  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

  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各项救助补贴政策,办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补贴残疾人2.68万名,支付残疾人大病救助2.3亿元。做好资助重度残疾人免费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享受90%资助参保残疾人11.4万人。

  为5.39万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发放冬季取暖补贴2158.24万元,为7.03万人发放通讯信息消费补贴2426.68万元,为5.32万人发放水、电、气补贴1304.78万元,为6万人发放居家托养服务补贴1.2亿元。精准高效完成7项补贴惠民惠农“一卡通”管理改革工作,惠及6万多人。

  制定实施《残疾人托养服务改革试点实施办法》,在原标准基础上,针对不同托养类型分别增发190元、210元、240元,让残疾人得到更有质量的托养服务。

  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持续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残疾人帮扶工作,与对口支援地区调研互访实现全覆盖。社会动员款物拨付494.7万元,完成年度任务的618.4%。积极采购消费帮扶产品57.2万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08%。

  落实《天津市农村助残增收基地建设实施办法》,帮扶农村困难残疾人就业增收。落实经济薄弱村扶持政策,通过开展经济作物种植、协助防洪度汛、促进村民就业、慰问困难户、实施无障碍改造、帮助销售蔬菜等工作,推动结对薄弱村各项工作取得新发展。

  在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中,筹措款物50.5万余元,组织相关受灾区残联妥善转移安置残疾人3197人。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通过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联系爱心企业筹集23万元救灾物资,火速运往灾区。向积石县残联支援办公设备,支持灾后重建工作。

  持续实施就业支持行动——

  认真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若干措施,持续开展残疾人就业创业品牌项目打造活动。与市教委联合举办第二届全国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吸引全国数十所高校参赛。推选第二届残疾人就业标兵10名。

  开展“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活动和“走访拓岗促就业”行动,组织残疾人专场招聘会41场,提供残疾人就业岗位5400个。开展残疾人职业能力测评2947人。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补贴奖励政策,发放补贴1427.1万元。

  全年新增残疾人就业5372人;144名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138人,就业率95.83%,均超额完成中国残联任务指标。

  创美助残基地入选中国残联就业典型项目,爱众助残基地等2个项目被中国残联评选为“美丽工坊”。参加全国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职业指导竞赛,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荣获“全国职业指导模范”荣誉称号和“就业服务成效奖”。相关团队获2023年“天津榜样”为人民服务杰出团队优胜奖。

  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全方位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

  服务是残疾人工作的核心,是残联组织的基本职能,残疾人服务关系千万残疾人家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困难群众的关怀。

  我市通过不断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全方位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

  康复是生命的重建,是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我市扎实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提供基本康复服务37034人,服务率90.19%。完成残疾人免费体检6700人,辅助器具适配10651人,辅助器具适配率91.62%。开展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康复活动,完成首期生活重建培训。

  会同十部门印发《天津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施办法》等文件,儿童康复训练救助标准上限由每人每年2万元提升到2.4万元,发放补助资金8167万元,救助残疾儿童4476人。新增6家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完成20家孤独症定点康复机构抽查评估。开展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32期、518人次。

  推动将孤独症康复协会科研课题纳入中国残联相关课题目录,探索孤独症全程服务新路径。制定并落实《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专项计划实施方案》和《残疾预防专项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广泛开展残疾预防知识宣传普及活动。

  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更好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我市深入推进残疾人各阶段教育,为1.09万残疾学生和困难残疾家庭健全子女发放扶残助学金1368.89万元。

  开展残疾人就业典型、扶残企业、大学生创新典型系列活动总结表彰,举办校园手语推广、手语志愿服务、文旅手语竞赛系列活动。与天津理工大学、华为合作,采集手语人机交互识别数据,在天津银行系统试点应用。遴选确定市级残疾人培训基地14家,提前完成“十四五”任务指标。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351人次,完成中国残联年度任务的108.78%。

  参加第八届全国残疾人岗位精英职业技能竞赛和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分获团体第八名和团体第七名的好成绩。京津冀协同发展再出成果,联合承接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举办权。

  文化体育是促进残疾人自立自强、康复身心的有效途径。着力建强天津市残疾人艺术团、市残联宣讲团“两支队伍”,深入开展“共享芬芳·共铸美好”文艺宣讲“七进”活动468场,惠及残疾人群众1.9万人次。

  支持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天津市聋人学校、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建设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残疾人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举办培训班5期,培训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400余人,惠及残疾人1000余人次。

  组织开展特奥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暨全国特奥日、残疾人健身周等各类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参与残疾人2500余人次。我市残疾人运动员在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上取得3金、4铜的好成绩,市委、市政府专门发贺信勉励再创佳绩。

  无障碍环境是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我市深入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系列宣传活动。实施《天津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5年)》,完成无障碍导向标识系统“融畅”客户端与津心办对接联通。完成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5293户,完成率176%。

  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

  最大限度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尊重和保障残疾人的人权,使他们能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我市着力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在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机制。办结市“两会”涉残建议提案11个,满意率100%。在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关于我市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情况的报告》。与市检察院协作开展公交车外报站不清晰、不准时问题公益诉讼,成为全国检察院系统12个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之一。接待残疾人来访714人次,接听电话和工单6865通,网络及来信50件,提供法律咨询60次,积案化解率100%,市残联成为全市9家积案化解率100%的单位之一。

  ——扩大残疾人事业宣传。研究制定《市残联微信公众号管理办法》《市残联门户网站管理办法》,健全市残联微信公众号推送机制。统筹协调“12345热线在行动”“民心工程在行动”“公仆走进直播间”“百姓问政”“民心工程向群众汇报”等节目,围绕中国残联和市残联八代会、年度重点工作、重要节日、重要事件等时间节点,播发各类新闻67篇(条)。

  ——推动公益助残活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平等·融合·共享”第三十二个国际残疾人日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助残志愿服务活动139次,参与1743人次,服务总时长614.5小时。推荐14个项目团队及个人参加2023年度天津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六个一批”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开展天津市助残志愿服务学习交流展示活动,推动将助残志愿服务纳入全市志愿服务蓝皮书。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募集总收入3500万元,同比增长40%。开展公益事业支出3000万元,帮扶残疾人3.5万人次。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全市残联系统定当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用心用情、扎实细致做好新时代残疾人工作,不断开创天津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广大残疾人撑起更加幸福美好的一片天。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孟若冰 通讯员 桂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