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6月10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市掀起认识非遗关注非遗热潮
赏乐游购思 多元品非遗(图)
本报记者 张帆 本报记者 潘立峰 通讯员 袁忠清 摄
连日来,杨柳青古镇热闹非凡,众多非遗文化项目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图为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霍庆顺为游客讲解年画历史与技艺。 本报记者 潘立峰 通讯员 袁忠清 摄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全市掀起认识非遗、关注非遗的热潮,各区精心组织策划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市民不但能够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更能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了解非遗、体验非遗。

  丰富活动体验非遗百态 

  河西区与河东区联合举办“非遗融入生活 文化自信自强”主题活动昨天在中冶·和悦汇开幕,活动中为天津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天津电子信息技术学院、梅江天津小学、河西区上海道小学、河西区平山道小学和多派天津电视少儿培训中心6所学校、机构授牌“河西区非遗实践传习基地”,让非遗技艺能够在校园中扎根,吸引更多青少年加入到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中来。同时,来自全市的30个非遗项目进行现场互动展示,让市民在活动中畅享非遗购、探访非遗味、共赴非遗游。

  西青区“运河记忆”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正在进行,突出沉浸式体验氛围,汇集了来自大运河沿岸八省市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古代大运河漕运航线为展览主线,通过再现实景的方式还原古代“水陆码头”以及“仓坊文化”部分实景,将大运河及沿岸风采搬进杨柳青古镇,打造京津冀风华、齐鲁风雅、中州古韵、八皖秀美、姑苏清雅、余杭烟雨六个非遗宝藏馆,带领游客探索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藏,走进运河历史,零距离感受大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在关帝庙前广场和如意大街上进行的大运河沿岸节目演出中,相声、快板、昆曲、评书、黄梅戏等也轮番登场。

  足不出户品味特色非遗 

  作为今年我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点活动之一,非遗购物节线上直播活动已于昨晚起在抖音平台线上直播,活动将持续到11日。直播间内,主持人与非遗传承人一起带领观众“走进非遗·品味天津”,讲述天津非遗故事。

  杨柳青木版年画、老美华传统手工制鞋技艺、津门蔡氏贡掸制作技艺、葫芦庐葫芦制作技艺、陈氏制瓷(手绘)制作技艺、京万红软膏组方与制作技艺、芦台春酒传统酿造技艺、祥禾饽饽传统糕点制作技艺、天津茉莉花茶拼配工艺等近百项独具天津地域特色的各类非遗项目以及相关文创产品将在“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抖音官方账号依次亮相,涵盖工艺品、服饰、食品、康养等多个方面。网友在观看直播领略非遗魅力的同时可直接下单,第一时间买到非遗好物。在今晚的直播中,天津广播电台音乐台主持人王野将空降直播间,与网友一起沉浸式体验非遗的魅力。

  大咖汇聚展望非遗发展 

  各类非遗展示、展卖活动从线下到线上,很多项目已经进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未来非遗发展之路何去何从?借西青区举办“运河记忆”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之机,市非遗保护中心今日邀请非遗主管部门、专家学者和部分非遗传承人共话天津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加强学术研究,深化非遗保护理念,共同提升我市非遗系统性保护传承水平。

  届时,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任云兰将就如何“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和“天津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建设”发表观点;西青区档案馆馆长杨鸣起讲述“对运河文化挖掘保护和利用的几点思考”;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姜彦文从大运河的视角,考察杨柳青年画的形成、发展与传播,审视其内容与风格,以及作品的趣味与格调。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霍庆顺、国家级非遗项目天津葫芦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伟、天津玻璃画染磨技艺传承人张春林则分别从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非遗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以及非遗人的守正创新讲述各自的经验与心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