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支撑作用,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同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一体推进。根据制造业立市战略部署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我市应尽快打造成为具有国际比较竞争优势的创新研发和专业技术人才高地。当前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人才队伍规模质量不足、结构不优、活力不强等问题。这要求我们坚持“教、引、育、用”并重的系统化思维,切实提高制造业人才自主培育质量,不断加强对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动力,为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第一,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优化院校专业设置,提高与制造业需求匹配程度。面向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强化一流学科建设。加快新工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实现人才培养校企互认。发挥我市职业教育优势,推进中职、高职和本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培养更多既了解制造生产操作,又了解技术理论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深化产教对接,推动“选教入企”和“引企入教”,打造一支懂理论、通实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鼓励企业参与在校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推广“工厂课堂”“车间课堂”的理论+实践教学方式,建设一批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培养与制造企业需求契合度。
第二,加大制造业人才引进力度,招揽英才汇聚津门。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打造“海河英才”行动升级版,扩大人才交流合作,广聚制造业英才来津门干事创业。坚持长期聘用和柔性引进相结合,对于部分长期留津有困难的高端人才,可通过承担项目、技术顾问、兼职服务等多种灵活方式,招揽制造业“候鸟式”人才为我所用。坚持以产业聚才,面向12条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需求,大力引进海内外制造业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由过去“单纯引进”转为“带土移植”,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进一个团队、促进一个产业,强化产业政策与人才政策叠加效应。
第三,精心培育卓越制造人才,提升自主培养质量。深入实施“海河工匠”建设工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教育培训机构协同的高质量技能培训体系,加强技能实训基地、大师工作室等建设,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打造技能人才共建共育基地,多措并举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质量。创新数字化、信息化培训手段,提高培训的普惠性、便利性和针对性。扩大技能型人才成长空间,鼓励企业建设技能型人才专属岗位,提高岗位待遇和地位。优化人才发展平台载体,面向优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支持建设一批产业人才基地,培养集聚更多高素质人才。支持制造业与高校共建创新研发机构、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实验室等平台,拓宽高端创新研发人才、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和服务制造业的渠道。
第四,优化人才支持政策,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技能水平与专业技术职称相衔接的认证制度,打通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优化制造业人才激励机制,举办好、宣传好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大赛,加大对“海河工匠”、技术能手的宣传表彰力度,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用活用好各类人才,根据技能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的岗位工作特点,针对性地优化人才使用机制。健全人才组织保障机制,发挥党管人才制度优势,各级各部门协同联动,把握制造业人才工作特点,强化人才工作谋划,及时对接人才需求,做到“一手抓产业、一手抓人才”,真正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力量集聚起来,夯实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