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管、文、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拥有本科及以上全日制在校生2.9万余人,本科专业6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1个,天津市一流学科3个、重点学科12个,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在2023年自然指数中国内地高校排名中,学校自然指数位列第99名,居全市第三。
学校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智库34个,建有天津市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新能源材料与低碳技术研究院、功能晶体研究院、生命健康智能检测研究院、海洋能源与智能建设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机构。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四青”人选等国家级人才16人,省部级人才141人,高水平创新团队19支。近5年承担国家级项目300余项,涌现三个“亿元级”项目,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人均科研经费和自然指数均位列全国百强。
打造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大数据等新工科专业群,12个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先进电子器件与系统集成等6个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碳中和与先进装备等5条创新链。通过开展项目孵化、学科竞赛、实训实习、创业指导、校企协同培养等,着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涌现出一批以“挑战杯”“互联网+”国赛金奖、全国大创年会展示项目等为代表的优秀成果。
联合主办成立天津市半导体集成电路人才创新创业联盟,率先成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与绍兴、菏泽、青岛、江阴等地政府共建外埠研究机构,与校友企业打造联合成立研究院新模式。着力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布局,从源头和底层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聚焦关键核心技术超前谋划各类重点、重大项目,实现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新突破。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天开高教科创园聚势赋能,立足“一核两翼”功能定位,加快天开高教科创园西青园建设。由“国家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优秀校友”等构成的6个团队8个项目申请首批入驻天开园核心区。在科研平台建设、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先后与西青区、滨海新区、宁河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中国软件集团、中煤建安、华润电力、欧科能源、中信钛业等13家企业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职普融通。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成立先进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开创我市首个官方认定的以专利入股的方式成立公司的先例,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学校已累计完成技术转化1138项,金额达5.84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对教育事业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新时期“新三步走”战略,以及以“八个坚持、三大战略、五大工程”为核心的基本发展理念,制定了“十四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和9大专项规划,形成了新时期学校总体办学思路和目标任务,与党中央的战略安排高度一致。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围绕落实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主动适应新场景下人才培养要求,从国家和全市发展“全局”谋学校发展“一域”,走出一条天理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天津理工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站位落实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永葆“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为加快推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建设赓续奋斗,以优异成绩为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贡献天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