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仇宇浩)天津作家冯骥才日前走进北京大学,莅临“小说家讲堂”,为学子们带来“文学因人而异”主题讲座。
冯骥才结合自己的文学之路阐释了何谓“文学因人而异”。他坦言,自己以画家的身份走进文学世界,从一开始就有“把小说写成艺术品”的想法,同时他对视觉形象、色彩光影特别敏感,偏好将画面作为表现小说情节的支撑点,比如《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灵感就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画面;而新作《艺术家们》则糅合了多年来他作为画家感受到的各种文化冲击体验。冯骥才认为,每个人都需要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在此基础上再创造自己,由此才能真正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关于地方性写作,冯骥才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不仅是它的歌舞、手艺、民俗、信仰,更深刻的则是方言和集体的性格。他笔下的天津是由租界与老城两个文化空间的冲突发展出来的,津味小说不仅要写好天津故事,还要写好天津人。在他看来,天津人讲义气、好强、要面子、幽默,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是天津话,叙述语言就要有“天津劲儿”。
互动环节,冯骥才详细解答了小说的艺术性与江湖气、创作中时间和空间的影响、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作家对自己作品的解读等问题,赢得了学子们的阵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