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热点追踪
纪念孙犁诞辰110周年研讨会在津召开~~~
对话up主~~~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5月23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话up主
王亚君 以“Vlog化的纪录片”展现时尚生活(图)
本报记者 胡春萌

  王亚君在传统媒体从业多年,曾经每天都在琢磨如何以文字图片展示最前沿的时尚信息。如今,她转身成为Up主“时尚大脸婆”,用“Vlog化的纪录片”展现天津那些充满烟火气和人文气息的街巷角落和生活片段。她说:时尚的生活,最终是要自洽,要找到自己的节奏和韵律,做Up主也是如此。

  生活和做短视频都需要有自己的风格

  记者:现在做Up主和过去在传统媒体做文字记者相比,您觉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王亚君:其实以前做传统媒体时,我就经常在百度贴吧发文章,那个时候我就感觉,在网上和读者互动,这个是特别直观和即时的。现在做短视频也是有这种感受。就是可以特别直接地感受到你的读者、“粉丝”对哪些作品更感兴趣,通过他们的留言反馈、点赞,我也能更直接地获得“成就感”。

  记者:您的短视频账号是“时尚大脸婆”,当时怎么取了这个名字?

  王亚君:“时尚”是因为这是我比较熟悉的领域,而且能把吃穿住行等很多内容囊括进去。“大脸婆”是一位朋友开玩笑时对我的称呼,我觉得“大脸婆”特别亲切,而且“婆”这个字我能用到老。

  记者:您的视频里会介绍美食、珠宝、市集等很多类型的内容,如今又在拍五大道老房子里名医的故事,好像有点“无定向”。您是怎么选择内容的?

  王亚君:最开始拍短视频,我就是记录分享我的生活。后来促使我把拍短视频当作一件比较重要的事去做,是有一次我帮一位卖羊绒的朋友拍了条宣传视频。虽然这条视频的点击率并没有特别高,但是没想到朋友的生意因此忙了一个冬天。不过到现在,我也并不是说把拍短视频作为一个赚钱的工作去做,我只拍我想拍的东西,拍我熟悉的和喜欢的内容,哪怕它比较冷门。

  记者:不会因为点击率、流量焦虑吗?

  王亚君:可能也是做传统媒体时间比较长,每天都在追最新的内容,有出版的压力,所以现在我更喜欢这种自由、自洽的感觉。而且,我知道有一群朋友和“粉丝”,一直以来都在支持我、关注我,我们有共同的爱好,所以我不会为了去吸引一些“泛粉”,而去蹭热度、改风格,那对我来说没有意义。以我这些年对新媒体的观察,现在的热度、流量是很难预判的,即便是通过大数据去计算。其实很多新媒体平台也在不断地调整“算法”,之前做中长视频的平台在发展短视频业务,而短视频平台相反。所以,如果要长久地把做Up主这件事坚持下去,我觉得还是要找到自己的风格和做好内容,不能因为流量“束手束脚”,我也不想选择那样一条路。

  生活里也是这样,有人问“时尚”是什么?不是你追着潮流走,不是奢侈品,不是被这些年时尚杂志教化出来的狭义的时尚,而是找到自己的节奏,找到自己的韵律,是你有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灵感,你是一个火花、是先行者,你会带给后面的人很多创作的线索,这个才是时尚的本意。

  生活有机缘巧合也有自我坚持

  记者:为什么会想到去拍摄老房子里名医的故事了?

  王亚君:也是机缘巧合,有一次朋友聚会,在场的一位朋友就是名医的后代。他讲了很多这些名医的故事。当年很多名医都住在五大道,都是邻居、同事、亲戚,互相都比较熟悉。我当时就觉得这些名医的故事和事迹需要被更多人了解。朋友们也鼓励我去拍摄。所以我就决定先拍一条试一试。

  记者:拍摄过程还顺利吗?

  王亚君:第一条视频还可以,主要就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都没什么经验,拍摄时就需要更多磨合,效率就比较低,来来回回补拍了好几次。第一条视频发布以后,没想到突然就火了,而且吸引了很多曾经在五大道居住的人来看,有不少老年人在留言里谈自己儿时回忆,还有一些海外华人也谈了自己的父辈当年在天津的经历。从这些留言里,我也找寻了一些采访线索。

  视频热度一上来,我自己就有干劲儿了。我就有个长期拍摄的大致计划了,可是没想到我低估了这个事情的难度。首先,我是自媒体,一个人单枪匹马的,那些老宅子、老建筑,想得到批准进去拍摄就很困难,各种托关系、找门路,好在有传统媒体的经验,也有不少朋友帮忙联系,虽然中间有很多波折,最后还是解决了。其次,采访名医的后人,有的采访对象,和他聊天很配合,只要一开摄像机拍摄,就哪儿都不对了,为了找到比较自然的拍摄方式,我真是绞尽脑汁。后来摄像机也不用了,直接手机拍,我和被采访人聊着,让其他人帮忙“抓拍”。不过即便是这样,能用的镜头也不多。我后期通过空镜头、远景、后期配音讲述,组合着去做视频。就是每一个看似轻松的镜头背后,都是各种波折和精心设计。

  我特别注重剪辑的韵律,对视频背景音乐每次都是精挑细选,镜头与音乐的配合要特别流畅。我有个习惯,我所有的视频音量要做到基准的正负12上下,不能一会儿大一会儿小。这个特别费时费力,我调一个6分钟的视频可能要花4个小时。我的弱项是拍摄,毕竟不是专业摄影师,所以我会特别注意后期的品控。

  记者:您在留言里形容最新一期视频是“近期做得最复杂和艰难,又柳暗花明的一期”。

  王亚君:是的。开始做这个名医系列后,我就在不同的平台关注了很多展示五大道建筑的账号,在小红书的一张赵以成故居的照片下,我发现有位网友留言“赵以成家的照片在我这儿”。因为长期媒体从业训练的新闻敏感度,我就与这位网友私聊,才发现他专业收藏民国影像资料,偶然的机会从北京购得了赵以成先生家的一大摞老照片。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老照片,赵以成先生的长子赵克明先生,才打开了话匣子。这期视频也才有机会展示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我发现,随着名医系列视频的发布,有很多医生朋友关注我,也有医院主动联系我,这条路开始慢慢地越走越宽了,真的是“柳暗花明”了,我也渐渐地摸索到一些拍摄的方式。

  记者:您对未来的拍摄内容有什么计划吗?

  王亚君:我希望视频能形成“Vlog化的纪录片”这样一种风格,它有纪录片式的写实内容,也有Vlog(视频日志)那种比较强的个人视角的感受和评论。我是从做文字工作转行到做视频,我对镜头语言的把控和专业拍视频的人还是不一样的。但是我觉得有时候短视频最重要是诚意和讲述能力。讲述,出镜人的语言、旁白、视频画面等都是在讲述,关键是怎么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它是有一条线索的。就好像设计一条珍珠项链,如何把不同大小的珍珠穿起来,用什么排列去穿,这个就是本事了。我做视频还是从文字的角度出发,有表达、有前后逻辑,去解读故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