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复旦大学侯杨方教授在对《史记》《汉书》《大唐西域记》,以及近代探险家记录等资料解读和研究的基础上,以历时10年、超过20次、累计行程3万公里重走丝绸之路的实地考察,采集精确的地理位置、路线轨迹及影像资料,精准复原历史上多条丝绸之路路线──包括张骞通西域、玄奘取经、高仙芝远征以及斯坦因等探险家的路线,精确定位了多个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标──包括汉唐两座玉门关、剑末谷、大石崖、公主堡以及玄奘曾经过的中亚“铁门”等,写成这本历史考察纪行,让读者通过精准的复原地图、知识性的文字、亲历现场的照片,领略真正的丝绸之路的魅力。
全书共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总述作者丝路研究的缘起和背景,定义究竟何为丝绸之路,以及地中海文明对中亚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变迁,汉唐经营丝路、设置烽燧和邮置的始末。第三部分选择丝路上的重要地标──河西走廊、罗布泊、楼兰,对汉唐以来的丝路发展及其在地理、军事上的重要性进行概括总结,其中唐玉门关遗址的发现与确定,为作者考察研究的重要原创成果之一。第四部分是对丝路的最高点及枢纽“葱岭”的概述,并在此跨越多国国境,复原了唐高仙芝远征路线,呈现剑末谷、瓦罕、赤佛堂道的壮丽景致。第五部分主要描述西域各国,即今中亚各国的地理和历史,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录,以玄奘取经路线为线索,串联起西域诸国,展现丝路所经图景。
若将“丝绸之路”设为旅游目的地,你能想到的是……
敦煌?大漠黄沙?骆驼商队?
“丝绸之路”几乎家喻户晓,但一提起它却又总逃不脱以上经典而单一的刻板印象。作为一条交通路线,丝绸之路究竟经过了哪些地方?它如何穿越平原、河流、高原、雪山、草原,最终完成沟通东西方的使命?
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复旦大学侯杨方教授,在一次帕米尔高原观光中,被古称“葱岭”且为丝绸之路重要交通枢纽的此地美景所震撼,带着疑问和好奇,他开始了与“丝绸之路”的不解之缘。
● 十年精准复原路 让历史精确到每一个山口每一条河谷
侯杨方教授发现,不仅大众对“丝绸之路”的想象还停留在一个个孤立的地点上,极为有限,学界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也基本以纸面研究为主,到实地考察的人相对较少,真正意义上重走古代丝路路线,更可以说是学术研究的空白区。
既是学术空白区又充满了未知,于是,被称为“探险家”式的新历史学者,研究领域涉及经济史、人口史以及历史地理的侯杨方教授,就这么顺理成章地开始了他新的探险──精准复原丝绸之路。
什么是“精准复原丝绸之路”?
用侯杨方教授的话说,它实际上就是“把纸面上未经证实的资料只当作线索而不是证据,然后到现场还原、验证,用现场的地形、地貌去验证纸面上的资料记录,或者察看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异以及原因何在”。
做到精准复原并不简单,它要求你必须进行实地考察,且要提供考察的GPS定位和轨迹,并予以公开,供大众进行重复性检验。
2011年初遇帕米尔,2012年提出精准复原丝路,2013年4月,侯杨方教授便率领复旦考察队开始了第一次丝绸之路(帕米尔高原段)考察,这也是一个世纪以来首次对境内外的帕米尔高原整体进行的实地考察。
这样的亲身实地考察一晃就是十年,十年间,侯杨方教授对丝绸之路经过的境内外地区进行了20余次的考察,累计了3万公里的行程,采集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影像资料,精准复原了多条丝路古道,集成制作了第一套“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让历史精确到每一个山口、每一条河谷。
这持续十余年的精准复原路,都被他写入《这才是丝绸之路──重抵历史现场的行走》一书,既是总结,也是一部丝路“纸上纪录片”,更是指南,引导着我们真正踏上这条古道,领略真实丝路之美,而不是被限制在故纸堆中或凭空想象中。
● 史料与实地互证 重抵历史现场
古往今来,张骞、班超、玄奘、高仙芝、斯坦因、斯文·赫定……诸多前人在这条亚欧古道上留下印记,我们也常在史书、经典或历史遗迹、考古现场一瞥“丝绸之路”的身影。如今,在《这才是丝绸之路》一书中,“丝绸之路”成为主角,侯杨方教授梳理《汉书》《史记》《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史籍以及近代探险家的记录,以之为线索,重抵历史现场,完成了史料与实地的互证,有理有据,也让“精准复原”这一原创概念稳稳落地。
侯杨方教授借由玄奘弟子慧立、彦悰编撰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对玄奘从锁阳城到玉门关、在玉门关偷渡出国的记录,先纸面推导再实地验证,不仅证实另一史料《元和志》中的记录不准,更一步到位,利用《法师传》中明确的位置距离以及现代考古记录,发现与确定了唐玉门关遗址所在地,这也成为他考察研究的重要原创成果之一。
寻觅中亚“铁门”的经历也同样让人意外,这里的“铁门”并非新疆库尔勒孔雀河峡谷的铁门关,而是撒马尔罕以南,阿姆河以北,通向阿富汗、印度,西向伊朗的一个重要通道。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此地的描述非常夸张:“‘铁门’者左右带山,山极峭峻,虽有狭径,加之险阻,两傍石壁,其色如铁。既设门扉,又以铁锢,多有铁铃,悬诸户扇,因其险固,遂以为名。”而当侯杨方教授根据史料真的找到“铁门”时,发现玄奘的记述绝无任何水分,“铁门”就是如此险峻,像大地上用刀劈出来的一个裂口。
此外,《这才是丝绸之路》中还收录了侯杨方教授重走《新唐书》中记载的高仙芝远征路的经历,以及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将《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行走帕米尔段的记载与马可·波罗在此地的经历互证,辨识真伪,等等。
在一次次互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丝绸之路的认识和想象,理应更加丰富、多元,它绝非只有“大漠黄沙”,而是由绿洲、雪山、峡谷、草原、森林、冰川、鲜花、关隘、驿站、石窟、寺庙等组成的绚烂画卷。
● 回归常识 与古人神交于路上
除了“精准复原”这一学术概念创造与实践,侯杨方教授也用他广博的知识面和平易近人的语言,带我们走近曾奔波跋涉在丝路古道上的诸多前人,将他们从历史的高阁中解绑,回归日常,回归常识,变得有血有肉。
典型案例还是玄奘,克服万难西天取经的他,身边虽没有能降妖伏魔的徒弟,却也极少独自上路。经侯杨方教授在书中一分析,你就能明白,原来玄奘的绕路、兜圈都是在借力打力,而他本人也并非大众所想的那样温文尔雅,在《大唐西域记》里,玄奘对沿途各国一顿吐槽:一说人家蠢,还不讲礼貌;二说人家长得丑,完完全全的人身攻击。
《这才是丝绸之路》一书中还有更多关于张骞、班超、斯坦因等人的轶事,这些在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前人们,其实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完不成的任务、打不赢的仗,而如今,他们得以从历史的侧写里解封,跨越时间,同我们重逢于丝路之上。
● 用重走求真 以行动求实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商路之一,“丝绸之路”一直为世界瞩目。我们对丝绸之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奇妙想象,但真实的丝绸之路究竟什么样?它经过哪些地方?景色如何?很多人不究其根本,简单粗暴地用一幅骆驼爬沙丘的图画代替了。殊不知这样错过了多少风景与传奇、顿悟与奇遇。
《这才是丝绸之路》就是要打破这种种刻板印象,践行求真的精神:先追根溯源,阐明“丝绸之路”的概念和历史变迁;再用最直接有效的实地考察来复原张骞通西域、玄奘取经、高仙芝远征以及斯坦因等探险家的多条路线,精确定位汉唐玉门关、剑末谷、大石崖、公主堡、“铁门”等重要丝路地标;最后以书为媒,用实景照片+地图+GPS行走轨迹+“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予以呈现。
在侯杨方教授的带领下,“更好地、更真实地了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以及目睹留在今天地球表面的真实遗迹,让大众能行走在同一路线,到达同一地点,缅怀、想象行走在这条路上的旅人,与他们共享此情此景……昔日他之所见皆我今日所睹。”
用重走求真,以行动求实,是精准复原应有之义、学术研究应有之义,更是我们每个人敢于抵抗偏见与盲见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