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读书·汇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3月1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命中的最后一场告别(图)
黄玉洁
《学会告别:为临终做最好的安排》,彭小华著,梁焰绘,浙江古籍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

  什么是死亡?这是临终、死亡心理文化研究者彭小华《学会告别:为临终做最好的安排》的开篇之问,它直入心底,试图通过对各种普遍存在而又被模糊处理的现实矛盾的分析,引出更多有关生命的“灵魂之问”:你是否真的思考过衰老、疾病和死亡?亲人临终,怎样做出正确的决策?面对疾病和临终,医生自己会如何选择?什么是生前预嘱?如何同孩子谈生死?

  作者曾在中美两国亲身参与了几位长辈的衰老、患病、临终到死亡的过程,也长期关注、深刻认知到数以百计不同类型家庭、个人的临终情况,她用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案例,呼吁人们开始关注在传统医疗化临终外的另外可能,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念:临终不只是一个医疗过程、身体事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精神过程、情感事件。医学只是认识死亡的一个角度,人不是普通的生物、生命,如果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那是对人性和尊严的忽视、贬低。

  2020年10月底,作者的父亲因病住院,并且情况急转直下。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作者和哥哥要迅速为父亲做出选择:要不要插胃管?要不要进ICU?要不要做开颅手术?医生虽然是在询问,但处于这个场景下的儿女似乎又无限接近于“别无选择”,父亲并未留下有关医疗选择的嘱托,他们只能猜测父亲的意愿,在“尽力争取机会”的驱使下,让父亲插上胃管、尿管,进入ICU。然而情况并没有好转,一个多月后,父亲仍然处于无意识状态,完全依靠医疗措施维持生命。面对已经确定进入临终状态的父亲,作者和哥哥产生了意见的分歧:究竟要不要拔管?

  这个场景,或许会在绝大多数人的身边上演,它夹杂着复杂的文化背景和现实因素,却总是戴着“暧昧”的面纱。由于观念的分歧,在进行了多轮讨论仍然不能达成共识的情况下,作者选择了妥协,让哥哥单独承担决策责任。哥哥选择坚持维持生命的治疗,完全与世界无法沟通的父亲在住院两年后去世。

  而作者的母亲生前对自己的疾病和身体状态进行了充分的了解,与亲人进行了充分的沟通,早早计划好了自己的临终安排,在尽量减轻肉体的痛苦,而精神、情感都相当完满的状态下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是“一个善终的样本”。

  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作者在书中提及,全世界的死亡研究者有一个共识:善终的关键是沟通。作者的母亲和父亲的临终体验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别,最大的不同即是母亲对自己想要的临终方式早早就做出了明确的决策,而父亲从未对临终医疗偏好发表过明确的看法──这也是造成作者与哥哥难以决策的根源所在。

  这意味着,正视死亡、将死亡作为一个生命中无需回避的议题的重要性。没有人能决定自己的出生,但是,人们都希望能主宰自己的医疗、临终和死亡。我们要做的就是早思考,早打算,认识死亡,做好“生前预嘱”,同时,不要阻止他人行使自己的决策权,不让自己和他人在或恐惧或麻痹或茫然中走向不可预知的死亡。

  在作者真挚细腻、温暖共情的笔触之下,书中切实可感的真实案例,从哲学、医学、伦理、社会学、心理学等层面的深入剖析,与“直击痛点”的实用性指导相结合,让本书完成了一个“死亡教育”领域的巨大进步──第一本紧密结合中国现实的“死亡教育”启蒙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