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记者走进位于空港经济区的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感受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强劲脉动。面向国家发展生物经济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合成生物科技前沿,科技工作者们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不断谱写科技成果转化“多重奏”,以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
走进研究所,总能听到科研的好消息──“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项目吨级中试装置正在调试运行,即将进行中试,第一批产品有望于今年问世。
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蔡韬非常开心:“目前反应途径从11步缩短到8步,能量耗散也比此前更低了,成本有望大幅下降。小规模的中试装置已经调试运行,正在做第一批实验,预计今年第一批产品会出来,首先选择在高端特殊分子结构的需求领域使用。”
2021年9月,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其他研究团队,通过生物酶催化反应,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5亩土地玉米种植的淀粉年产量,合成速率是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实现了从0到1的原创突破之后,蔡韬和团队不断优化反应原理,开始加速从1到N的转化,各项参数都不断提升。
“项目产业化也在顺利推进,预计3年之内有望把高附加值的直链淀粉工业化,希望10年之内能够真正形成和农业种植相竞争的路线,助力我国粮食安全,服务‘双碳’战略目标。”蔡韬表示。
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孙际宾告诉记者:“天津工业生物所与中粮集团、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天津医药集团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一大批高质量科技成果加速涌现。研究所平均每2天产生1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576件,授权专利运营率44.5%,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
曙光ParaStor液冷存储系统存储性能全球第一,高性能混联加工机器人打破国外专利壁垒,海水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攻克PTFE管式微孔膜海水淡化膜材料“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2英寸氧化镓同质外延片、无水稀土卤化物、基于5G的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技术等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聚焦信创、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我市累计组织科技创新重大专项7项,面向全国发布“揭榜挂帅”榜单9个,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产业升级的强劲引擎。
代表天津“国之重器”的6家海河实验室均已入轨运行,由123家高校、企业、金融机构等单位组成的创新联合体,聚集两院院士在内的182个国家级人才团队,推动金融机构量身提供近30亿元资金支持。海河实验室自主立项130余项,80%以上项目面向产业,一批项目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天津科技实力持续跃升,海内外高科技人才纷至沓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66%,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三;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83.5%,升至全国第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10000家;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600亿元,占GDP比重居全国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