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长 王伟凯
嘉 宾: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 徐 娜
天津社科院文化与文学所副所长 罗海燕
天津社科院经济分析与预测所副研究员 李晓欣
天津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 杨 昕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助理研究员 王 鑫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面推进我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积极落实和推进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十项行动”要求,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近日组织有关专家赴西青区、和平区进行调研,并围绕着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和探讨。
一.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需要用好资源禀赋优势
主持人:资源禀赋优势是开展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天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这为我们进一步实现文旅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
徐 娜:天津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优势,集中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和风貌建筑等。杨柳青古镇、和平区的“小洋楼”,都已成为天津市的重要文化名片。比如拥有160年历史的利顺德大饭店,本身就是一座可以住的博物馆,这里留下了孙中山、梁启超等诸多历史人物的足迹和故事,见证了诸多标志性历史事件,堪称是一部近代史教科书。所以完全可以尝试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再现跌宕起伏的六百年城市发展史和百年中国近代史。因此说,天津市是不可多得的能够营造出零距离触摸、开展深度体验的历史文化区域。
罗海燕:天津市的资源优势很多,关键是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弘扬。当务之急是全面系统整理我市的文旅资源,如通过搜集历代文献、考古发掘报告、出土文物以及具有津沽文化特色的民风民俗、民间传说、服饰语言、建筑装饰等,尽快摸清我们的文旅资源家底,梳理发展脉络,客观评估其文化价值,提炼精神标识,萃取文化精髓。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系列文化工程,推动天津历史、商业、航运、近代工业等文化资源的利用迈上新台阶。
杨 昕:天津的文旅资源很有特色,这种特色也是一种资源。从种类上看,天津既有河、海、山等自然资源,又有小洋楼、大运河、长城、独乐寺等人文资源,还有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相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高质量地运用好这些有地域特色的资源,既可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客观要求,也可以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王 鑫:“千年港塞通幽燕,衔月津门蔚北天”。有着“河海要冲”美称的天津,乘运河之势、渔盐之利,坐拥国家级文化遗产、富集多元文化业态,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与人文禀赋,这对我们聚焦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可以在街巷纵横中,内嵌符合时代需要的各种经济业态,吸引人们走进天津、品味天津。还可以通过提取“年文化”符号,让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软件建设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育出消费新业态。
二.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需要运用系统思维
主持人:系统思维是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思维方式,只有运用系统思维,才能抓住整体和要害,才能不失原则地采取灵活有效方法应对各种问题和困难,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中,系统思维是一个具有指导性的思维方式。
徐 娜:实现文旅深度融合是一件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应抓住全面促进消费提质升级、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等重大历史机遇,推动“文旅+”的新业态及发展新模式,全面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西青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节已经举办了19届,西青区以民俗文化旅游节带动杨柳青年画的挖掘,通过年画挖掘带动传承人保护,传承人又带来传承产品,产品销售带动传承积极性,这种传承积极性拉高了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杨柳青画社的人气,杨柳青画社优化了景区和文化旅游节的吸引力,如此就形成了丰富的、可持续的系统性非遗传承生态链。
罗海燕: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需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各要素间打破原有的要素和产业边界,通过交叉重组、有机整合、互相渗透等方式形成共生体,因此需要围绕文化和旅游,推动各层面力量协调合作、互动并进。一是结合天津文化和旅游的实际,深化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树立京津冀“协同管理、优势互补、形象共树、客源共享”的发展观念,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业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天津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二是各级文旅部门凝识聚力,打造“近代中国看天津”核心品牌,充分利用天津城市风貌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特点,开掘天津近代历史文化资源,全面建设山野乡村文化、滨海休闲文化和绿色生态文化的特色旅游区。三是遵循文化和旅游事业的继承性原则,进一步发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既有成效,继续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实现从初步的区域资源利用、文化遗产保护、文旅产品开发,到深度的全域旅游、乡村旅游、主题旅游及智慧旅游等新业态的提质增效。
杨 昕:文旅深度融合涉及理念、体制、机制、产业、市场、服务等多方面的互通与融合,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就我市而言,首先应对本地区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摸底和量化分析,准确掌握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发展水平及其融合程度,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规划和确定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先项目。其次应针对天津文旅资源相对分散的特点,从城市发展全局出发,进行统一规划和资源整合,着力打造和建构以文旅核心区为牵引的全域旅游区划组团,不断提升全市文旅资源的整合水平和融合程度。还应依托现有文旅资源和产业的特色与优势,对天津城市文旅主题和品牌进行再凝练、再组织和再创新,进一步提升主题吸引力和品牌识别度,努力打造出能够展示天津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和内涵的城市名片。
王 鑫:坚持系统思维,就是要从俯瞰产业链的全局视角,实现文旅领域全范畴的统一。首先要坚持全域统筹与精耕细作相结合,既要在空间链上以“宜融尽融”的文化共生为导向,进行部门协同、业态交叉等模式变革,又要在价值链上以“能融尽融”为指导,实现功能互补、要素流动等职能创新,依照整合时序推进供给端匹配。其次要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既要在供需链上推动契合游客情感需求的产业供给,又要在企业链上突出优化营商环境的职能。如和平区五大道,不仅提升了网红打卡地、酒吧+演艺聚集区、时尚消费购物带、星空夜读等运营品质,而且还赋予五大道管委会的营商统筹职能,搭建起了多点网状架构。第三要坚持前瞻思考与因地制宜相结合,既要在技术链上突破物理环境承载力,扩大产业体量,推进数字化升级,又要在产品链上以津沽旧事为蓝本,构建文化品牌,以现代技术打开想象力消费空间,实现传统市场通过“触网”的迭代“破圈”。
三.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优化城市的功能品质
主持人:城市品质是发展质量与文化品位高度融合、有机统一的体现,主要包括城市的经济发展品质、社会文化品质、生态环境品质、公共服务品质和居民生活品质等,坚持文旅深度融合对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意义重大。
李晓欣: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城市功能品质有了更高要求,各项需求也发生了质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从以往对城市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和社会交往的功能需求,逐步拓展到对城市满足文化生活、休闲游憩的功能需求,从以往追求物质生活满足,向追求精神生活富足转变。
在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与优化城市功能品质的过程中,城市更新是链接二者的重要纽带,城市更新作为我市“十项行动”的重要方面,将文旅融合思维贯穿城市更新始终,一方面,通过城市更新不断塑造新的都市风貌,让百姓在出行中感受都市活力;另一方面,依靠城市更新重塑历史人文景观,让大众在旅行中与历史触碰。与此同时,公共文化设施是文旅融合的载体,而提升公共文化设施能级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如我市和平区在重建的民园广场二楼打造“和平区非遗展馆”,极大丰富了五大道文化景区的游览内容。
王 鑫:文旅深度融合是延续城市文脉、构建高品质城市生活的重要手段,需要从历史空间、人文空间和共享空间进行考量。首先,通过打造高品质历史空间,可以还原城市风貌的本真。如和平区对五大道的居民共用住宅进行了腾迁保护工作,恢复了静园、庆王府、先农大院、民园西里等一大批历史风貌建筑风貌,并与旅行社合作推出了多条旅游路线,推动了历史传承与时代潮流的和合共生。其次,通过构建高品质人文空间,可以丰富文化生态。比如内山书店的“漫谈会”“分享会”“名家谈”让文艺青年流连忘返。第三,构筑高品质共享空间,可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传统旅游基础上,探索文旅新玩法,如西青区启动建设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相关规划,让居民充分感受到了有颜值、有品质、有温度的津门情怀。
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激发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主持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可以最大限度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持续扩大城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形成更大的聚合效应,从而发挥出文旅产业对扩大有效需求的带动作用,激发出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李晓欣:激发我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必然要激活消费市场,因为只有消费有了活力,经济才能有动力,文旅融合所产生的文旅消费就是激活消费市场的一剂良药。进一步说,实现文旅消费的提质扩容,也必然要求更高质量、更深层次的文旅融合,促进文旅深度融合,还是要从文旅产业链建设抓起。从纵向产业链看,包括产业链上游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与再创作,产业链中游的场景设计、建设施工以及产业链末端的景区服务等,只有把所有环节做到丝丝入扣,才能高效发展文旅产业;从横向产业链看,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品牌宣传与市场营销、优质的餐饮住宿服务以及丰富多样的商业活动,同样也离不开便捷的交通设施服务。只有做好文旅“补链串联强链”工作,积极布局、引育各类文旅及配套产业、企业,畅通纵向链、整合横向链,才能最大化发挥文旅产业的经济效能,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王 鑫:文化与旅游可以说是一种“幸福产业”,在融合中能够加快转型升级,激发经济发展动力,撬动经济发展活力。如西青区依据区位优势,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相继完成了旅游业发展规划、中长期旅游发展规划,同时以每个街镇特色风物为依据,推进“一镇一品”建设,以大力发展地域民俗文化助力产业经济提质增效。同时还以新规划串联了全域产业资源,全区打造以康体养生、休闲农业、高端度假、研学训练为代表的精品路线,以及大运河、子牙河的水路特色精品线,将点位串联成线,带动了餐饮、农产品、广告、节庆等相关产业链聚集发展。和平区则以新业态激活新兴产业活力,推出“惠民暖企、畅享和平”促消费活动,以杠杆撬动消费,发挥了数字经济的助力作用。
杨 昕: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体验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成为激发经济发展动力与活力的新引擎。旅游是一种注重亲身体验和感官享受的活动,这一属性决定了旅游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适应体验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旅游模式和旅游业态的迭代升级与创新发展,不断满足旅游者对于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感的高层次需求。
从实践看,通过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来提升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感,既是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也是创新旅游模式和旅游业态的一个关键抓手。天津通过实施各种文化工程,在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中让“文化兴起来、文物活起来、旅游热起来、文艺火起来”。尤其是在“津派”艺术市场培育工程中,注重以“多元”吸引,推出沉浸式演出、戏剧盲盒、阳台歌剧等系列体验式演出,让游客和观众在沉浸式体验和参与式剧场中享受视听文化大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需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
主持人: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文旅深度融合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文旅与数字技术的再度融合,已成为文化发展的突出特点与趋势,无论是VR(虚拟现实)+文博还是AR(增强现实)+文博,都已成为一种新业态和新模式。
李晓欣:数字技术正在重塑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推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再造,同时也在不断催生着新的商业模式和消费业态,数字技术正在赋能文旅深度融合,发挥着数字科技的价值。首先,数字技术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可及性。一般来说,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提供服务的辐射范围较为有限,受空间距离的影响比较显著,但数字技术的推动,已经打破了这一地理距离的局限,极大提升了图书文化、历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其次,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撑下,很多历史与现实场景、非遗技能展演等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得到还原,通过沉浸式的感官体验,实现了游客对文化更加真切的感知。第三,文旅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的营销渠道。通过数字化的传播方式,发挥旅游数字平台、各类分享平台、短视频等影响力广泛、传播速度快的优势,文旅企业推广旅游线路、营销文化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都更为便利。
杨 昕:数字技术的日趋成熟及其场景的广泛应用,为文旅融合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动能,推动了文旅资源与产业体系的深度融合与重构,并不断衍生出一批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对体验感、愉悦感的极致需求。所以在推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断丰富和发展数字文旅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也要避免认识的浅层化,也就是说,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数字技术对文旅行业可能带来的深度变革,进而导致在实践中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开发重视不够。此外还要避免场景设计运用的同质化和单一化。实际上数字技术只是一种应用手段,内容才是真正的王道,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文旅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提升文旅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水平才是根本目的。
王 鑫:数字技术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中意义重大,天津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该重视商业发展业态与网络数字所呈现的螺旋协同效应,推进文旅融合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如通过全息投影、数字孪生手段将文字、图画、地图进行动态的复现,实现针对用户端的数字化活态展示。我们看到,和平区的廉润初心文化传播推广中心、“智游西青”App都是数字技术直观呈现的典型,这就大大拓展了资源的转换形式。还可以通过传播协同,克服传统传播路径的闭塞困境,以跨媒介转换形式推动多样化的智能传播。如和平区就通过VR技术,探索了五大道不对外开放的名人故居,以虚拟化复现实景的方式,让游人感受到了“小洋楼”文化的魅力。杨柳青画社发行的《仕女游春》数字版权藏品,则通过赋能非遗IP新形态,让非遗“潮”了起来。和平区还在范竹斋旧居开发了沉浸式体验项目,未来还规划在现有的“城市剧场1.0版本”基础之上,加入智能手环解锁、芯片追踪、激光视觉传感器打卡等技术手段,逐步升级玩家体验,这些都是数字技术带给我们的享受。
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活力与韧劲
主持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已成为传承文化血脉、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渠道。这不仅增强了人民的文化自信,推动了文化强国建设,而且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活力与韧劲。
徐 娜: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不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简单相加。文化因素与旅游、商贸、农业、生态等多种行业交互融合,文化可以进一步彰显自身的活力与韧劲。因为人在本质上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旅游是 “以文化人”的过程,是游客通过消费行为深度参与文化体验、转化的过程。当游客被旅游项目深深吸引,沉浸其中之时,文化的活力和魅力也得到凸显。今年春节期间西青区杨柳青古镇游人如织,景区火爆超预期,游客沉浸其中,感受乡韵、回忆乡愁,这浓浓的烟火气之所以吸引人,正是因为其展现了文化律动的脉搏,彰显了中华“年”文化的活力。
杨 昕:作为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都市,通过推进文旅深度融合,让富有天津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种子和资源“活起来”“火起来”,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活力与韧性,也是天津的重要责任。一是通过加强对天津地域特色文化的有效保护利用,让人们在旅游中充分体验中华文化与文明的博大精深、绚烂多姿。二是通过对天津重要革命文物场馆的有效开发,充分展现中华民族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品质和思想境界。三是通过对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引导发展,让中外游客深切感受到天津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追求与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
罗海燕:文化可以为旅游发展提供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同时旅游能够提供满足文化需求、增强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使游客在其中感悟文化、陶冶情操。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彰显中华文化的活力和韧劲,可以从三个方面继续着力:一是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以保护文化资源为底线,以发扬传承文化资源为目的,着力传承天津历史文脉。对适宜进行旅游开发的文化资源,采用以“文化产品旅游化”为主的融合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体验、衍生品设计与开发等融合到旅游体验的项目中。而对于不宜进行旅游开发的文化资源,则采用以“旅游产品文化化”为主的融合方式,避免在旅游开发中生硬嵌入历史文化元素。二是进一步打造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挖掘和整合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和天津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打造更多具有天津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活动品牌,把天津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如依托杨柳青古镇及南运河沿线文化旅游资源,打造运河文化旅游产品,传承大运河文化;依托五大道旅游区、利顺德大饭店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近代文化”系列旅游产品,展示近代文化;依托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旅游,弘扬革命精神等。三是进一步丰富文化旅游产品服务供给。如以传统节日、文化节庆为契机,组织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并使文艺演出活动实现精品化、常态化和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