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新农村关注
走进乡村看发展~~~静海区积极探索“农家书屋+”模式延伸服务触角
乡村走笔~~~
乡村人物~~~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2月22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走笔
驻村“夜话”
为民解忧(图)
本报记者 刘雅丽 通讯员 刘菲菲

  “大家好,小赵又和您见面啦!看我手里的豆腐丝,它可是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来给大家讲讲东马房豆腐丝的百年历史……”

  “小赵”,赵浩智,武清区白古屯镇东马房村“95后”党总支副书记、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新春伊始,他又开始客串“主播”,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起村里的豆制品。如今,这种“直播带货”早已成为他下班后的日常功课,“带货”成交额单日最高8000元,“这是‘驻村夜话’话来的。将心比心,用心出新,就能换来乡村发展新气象。” 赵浩智说。

  “驻村夜话”是武清区自2021年4月起在广大农村试点开展的聚民心、汇民智、解民忧的实践之举,以广大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为主体的基层党员干部,在8小时工作外,主动走近群众,茶余饭后听民意,踩泥插秧知民情,心贴心,面对面,解难题,办实事,拉近“鱼水”关系。运行近两年来,已成为武清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载体、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

  赵浩智在“夜话”走访中发现,东马房豆腐丝久负盛名,工艺独特,用料讲究,可产品主要通过集市售卖。销售渠道单一成为横在村民利用它致富的一道门槛。门槛怎么破?赵浩智和其他村两委班子成员沟通、联系村内龙头企业,探讨出利用短视频平台,解决这一“酒香也怕巷子深”难题,架起了村里豆腐丝与“云上”大市场的对接桥梁,拓宽了村民致富路。

  在大碱厂镇二王公庄村,29岁的村“一肩挑”翟俊同样利用“驻村夜话”打通了与群众沟通的“心路”。

  “大爷,您精气神挺好呀,天凉,多穿点。”“大姐,您家绢花最近销路怎么样?”……春节假期过后,翟俊又在大街小巷转起来,一见村民就打开了话匣子,说说过年趣事、问问村民近况。

  “小翟书记,吃了吗?没吃上我家吃去!”村民李继宗看见他,热络地走上前。之前李继宗夜里发现家中燃气灶打不着火,一通电话拨出去,已经躺下的翟俊立刻跑上门帮他解决了问题。李大爷受感动,加入村网格员队伍,从受助者变为美丽乡村建设“服务员”。

  大学毕业后投身农村建设的翟俊,第一次听到“驻村夜话”时便深以为然,自此他敲家门、坐地头,想方设法和村民说话。从脸生到脸熟,大伙儿越来越喜欢和这个来自陕西汉中的小伙子唠家常。一句牢骚可能就是一个问题,大事小情都钻进了翟俊心里。在解决一个个诸如“打不着火”这种看似小事却是村民眼中的急事中,翟俊成长为令村民信任的“当家人”。

  以心换心,心心相通。“驻村夜话”在人心扎下根,村民愿意聊,问题浮出来,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4月至今,通过“夜话”走访,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道路不畅、农产品销路受阻、“一老一少”等难题,上下联动,部门配合,诸多问题得到解决,收到群众感谢信、锦旗100余件。“驻村夜话”也是“磨刀石”,锻炼了基层干部能力素质,目前武清区135名驻村专职党务工作者正利用这一平台提升服务群众的本领,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壮阔舞台上,上演奋发有为的人生故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