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天津美术馆举办的第三届“鲜于璜碑”书法名家学术提名展,成为书法工作者和爱好者热议的焦点。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书协副主席、市书协主席张建会,他为广大读者解读了此次展览的看点以及他对书法的思考。
天津的书法艺术传统深厚,1973年出土于武清的“鲜于璜碑”,正是天津书法传统的代表之一。张建会谈到,“鲜于璜碑”是汉碑中出土时间比较晚的,但它却位于全国十大汉碑之列。特别是近几年,写隶书时从“鲜于璜碑”中吸收、借鉴、沿袭,已经成为全国书法界的一个现象。这些都说明“鲜于璜碑”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同时,“鲜于璜碑”的字与新时代书法的正大气象相契合,既端庄又具有美术字的感觉,可以说它的艺术生命正逢其时,书法家通过合理借鉴并为字赋予一些动态的生命力,可以创作出具有强烈时代张力的艺术作品。
以“鲜于璜碑”命名的书法名家学术提名展已成功举办三届,成为天津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书法品牌。张建会说,在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的主办支持下,该展览一直秉持高起点、高标准的艺术要求,同时也通过合理利用“鲜于璜碑”的艺术价值,提升书法创作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谈到本届展览的参展作品,张建会认为,此次参展的作品出自于全国名家之手,从中可以看出各位作者将平时的艺术积累运用到了创作中,同时又体现出具有强烈个性的艺术追求,表现出书法艺术的多样面貌。目前的书法创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作品趋同、互相借鉴过多的现象,相信此次展览可以给广大创作者带来一些思考,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塑造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书法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好书法?这些问题,在不同的时代或许有着不同的答案,也吸引着从古至今的书法家们始终孜孜不倦地探索答案。张建会说:“我们对书法的认知有时还停留在写字的层面,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实际上这样得到的‘针’是没有灵魂的。书法作品应当是作者通过字来表达他的艺术功力和情感追求,把思想和情感通过书法来物化。书法的形式与内容是相互作用的,《兰亭序》为什么好?就是因为它的书文双美。书法工作者应该真正思考并做到‘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从心所欲,不逾矩’。”
本届“鲜于璜碑”书法名家学术提名展与市书协另一项重要活动2023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同期举办,书法家将书法作品送到群众手中。张建会说:“市书协每次举办活动,老百姓都热情欢迎,说明我们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基因,大家对汉字的情结深入到了血液中。通过‘文化进万家’的活动,书法家们走出书斋,深入到百姓身边,对自身的书法创作和个人境界都有提升。”